大海沙洲雄奇壯闊,湖澤河港縱橫交錯,鶴舞鳥鳴,麋鹿涉水而過,一個個濕地公園猶如一顆顆明珠,點綴在生態鹽城的版圖上……
四年前,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鹽城黃海濕地的保護發展站上新高度、新起點。作為我國第一處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這顆黃海之濱的璀璨明珠聚焦了全世界的熱切目光,這方生靈奇境日益成為更多人心中的“詩和遠方”。
成功申遺四年來,鹽城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濕地保護的重要指示要求,充分發揮濕地資源優勢,彰顯世界自然遺產效應,切實守護好黃海濕地這一方凈土,全力推動濕地保護與世界自然遺產可持續發展,奮力書寫美麗中國的“鹽城樣本”,為全球生態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貢獻鹽城智慧。
生態修復擦亮“皇冠明珠”
7月5日上午,鹽城黃海濕地申遺成功四周年主題活動在黃海濕地博物館舉行。
探尋濕地之謎,樂享世遺價值。活動通過展演展示、合作簽約、互動體驗等方式重點展現了鹽城黃海濕地遺產的獨特魅力和鹽城在后申遺時代遺產保護管理的務實實踐,探討世界自然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浩瀚黃海的滋養生生不息。582公里海岸線、76.97萬公頃濕地,鹽城孕育著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生態保護最好的海岸型濕地,是全球候鳥遷飛的重要樞紐。
近年來,鹽城堅決扛起世界自然遺產生態保護責任,積極實施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生態修復工程,實踐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推動東臺條子泥、建湖九龍口、鹽都大縱湖濕地“生態島”試驗區、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不斷提高生態系統質量,恢復珍稀瀕危候鳥棲息地,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
一路探索,一路創新。加強遺產生態價值探索,成立專門機構統籌全市濕地和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工作;頒布實施《鹽城市黃海濕地保護條例》,讓濕地保護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繼打造“720高潮位棲息地”國際樣本后,條子泥打造鳥獸共生“新樣本”,恰當處理黑嘴鷗和麋鹿兩個競爭物種之間的共生關系,成功保持兩個種群的不斷壯大;從探索“為鳥留食”的“生態+農業”模式,到推廣“金融+生態”創新試點……
在躋身世界自然遺產地之后,鹽城去年又成功創建“國際濕地城市”。2022年全市修復退化濕地面積3.37萬畝,位列全省第一;全國首個海岸帶遺產地生態修復項目加快實施,獲得中央財政3億元的支持,計劃2023年底完成。此前,“NbS”被寫入市黨代會報告,鹽城黃海濕地遺產地生態修復案例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特別推薦案例”。
持之以恒的守護與改善,激發出濕地的更強活力。目前,鹽城已經成為全國唯一同時擁有2處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2處國際重要濕地、1處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地級市,建有九龍口、大縱湖2處國家濕地公園,全市受保護濕地面積達41.6萬公頃,自然濕地保護率62%。鹽城已記錄鳥類436種,占全國鳥類種類的30.17%,珍稀瀕危鳥類共計117種,包括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受威脅鳥類37種;麋鹿種群數量增至7840頭,占世界總數的70%。
深度參與全球生態治理
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致辭中,習近平主席指出,支持舉辦全球濱海論壇會議。2023年9月,全球濱海論壇會議擬在鹽城舉辦。
辦好全球濱海論壇會議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的具體行動,是讓全世界感知新時代中國魅力和鹽城風采的重要窗口,是推動鹽城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重大機遇。
當前,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導,集聚集中資源,精心精細籌備,全力以赴辦好全球濱海論壇會議,努力將會議辦成體現國家意志、展示發展成效、擴大城市影響、集聚各方資源的國際盛會。
全球濱海論壇會議,有著深深的鹽城烙印。2022年1月,全球濱海論壇預備會議在鹽城成功舉辦,該會議由鹽城此前已連續舉辦四屆的黃(渤)海濕地國際會議升格而成。
手握世遺這一金字招牌,以國際濕地城市建設為契機,鹽城持續加強國際生態合作,持續助力國家二期申遺,推動2023全球濱海論壇會議籌備工作,加強與瓦登海世界遺產地的友好交流,共商籌建瓦登海—黃海世界遺產聯絡合作機制,進一步擴大國際朋友圈,主動參與全球生態治理話語體系構建,為譜寫全球濕地保護新篇章作出鹽城貢獻。
積極開展科研合作與交流。市濕地和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中心推進與劍橋大學、韓國慶北大學、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紅樹林基金會等國內外科研單位、NGO組織的合作,深化與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英國皇家觀鳥協會等單位的合作平臺建設。2023年5月自然資源部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正式簽約成立NbS亞洲中心,鹽城將積極爭取其落戶鹽城,圍繞NbS的應用實踐、標準制定等方面開展工作。成立了由國內自然生態與遺產保護相關領域權威專家組成的鹽城市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專家委員會,持續加強遺產地保護管理工作的科學決策與規范管理。
民間的參與對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事業也極為重要。2022年5月鹽城市觀鳥協會成立,填補了鹽城野生鳥類保護及公益事業民間機構建制的空白。協會將充分利用黃海濕地自然遺產的優勢,加強與國內、國際觀鳥組織的交流和合作,共謀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之道,進一步提升鹽城城市形象和美譽度。
促進濕地生態價值轉化
近距離接觸黃海最大的哺乳動物骨架、探索候鳥遷徙的秘密、了解鳥類與鹽城的淵源、近距離觀看“潮三帶”動植物演替過程、跨時空感受“海上森林”獨特的美學價值……7月5日上午,許多市民走進黃海濕地博物館,沉浸式體驗鹽城黃海濕地之美。
為了讓更多人親近濕地、走近世遺,鹽城將市區老火車站改造成中國黃海濕地博物館,并建設濕地博物園。探索黃海濕地生態銀行試點工作,編寫系列中小學濕地教材,開展世遺進百所高校等活動……保護濕地的種子在人們的心中扎下了根,黃海濕地國際學校獲2022全球世遺教育創新案例獎,為全世界遺產地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可借鑒的最新范例。
守護綠水青山就是守護百姓的“金飯碗”。鹽城不斷擦亮“世界自然遺產”和“國際濕地城市”兩張國際名片,推動生態價值多元轉化,把生態高顏值變成經濟高價值。
世遺效應不斷放大。去條子泥觀鳥,“灘”玩,看日出;到黃海森林公園騎行,度假,“森”呼吸;賞鶴舞鹿鳴、看勺嘴鷸賣萌等黃海濕地特色旅游備受追捧,成為世遺品牌效應加速轉化的生動寫照。2022年,東臺西溪天仙緣、建湖九龍口入選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鹽都仰徐村創成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射陽、鹽都、亭湖3個縣(區)創成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數量全省最多。
全域旅游逐步彰顯。依托“世界自然遺產”“國際濕地城市”兩大國際品牌,鹽城市以兩個國家級保護區和條子泥等區域為重點,加快建設“探秘自然遺產、戲水湖蕩濕地”等五條文旅產業帶,打造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廊道。依托田園風光,扎實推進城郊都市休閑圈和里下河水鄉風光帶、沿海灘涂風光帶、古黃河生態風光帶等美景建設。依托長三角高端化康養市場,加快長三角康養基地、大縱湖療休養基地、大洋灣康養基地等建設,創建國家級康養旅游示范基地。
“綠”風勁吹之下,碳排放權也可質押融資。鹽城積極探索黃海濕地生態銀行試點工作,推動濕地修復資金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去年8月,江蘇省首筆濕地修復藍色碳匯遠期質押貸款1000萬元在鹽城成功落地,這是全國首單基于自然的鳥類友好型生態修復藍色碳匯金融創新實踐。
遇見黃海濕地,遇見更美的鹽城。以成功申遺四周年為新起點,鹽城繼續傾情傾力傾智做好自然遺產地的保護修復、價值轉化,在探尋濱海濕地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最優路徑過程中,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圖景,充分彰顯“國際濕地、沿海綠城”的生態魅力、發展活力,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鹽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