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山河為證,歲月為名!新中國成立75周年,改天換地、氣象萬千,江蘇大地不斷書寫“中國奇跡”。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江蘇考察,擘畫“強富美高”新江蘇宏偉藍圖,賦予江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光榮使命。新征程上,江蘇新實踐澎湃磅礴偉力。
今天,一群年輕人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從紫金山南到江心小島,從五山濱江到運河三灣,從潘安湖畔到詩畫江南……用青春視角感受75年滄桑巨變。
這是一趟穿越時光的旅程,這是一次見證偉業的探尋。請跟隨衛星視角、青年感悟,瞰輝煌變遷,品奮進詩篇。一起致敬流金歲月,奔赴更壯麗的明天!
徐州賈汪,因煤而興。上百年的煤炭開采曾給它帶來榮光,也留下了沉重的生態包袱。當煤礦關閉,城市開始轉型,開采留下的煤礦塌陷地又何去何從?實踐證明,新風景帶來新動能:地陷了,修復生態“傷疤”建成濕地公園;山禿了,鍥而不舍積極植樹造林;人閑了,主動作為打造鄉游目的地。
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賈汪。在潘安湖神農碼頭上,總書記夸贊賈汪轉型實踐做得好,現在是“真旺”了。他強調,塌陷區要堅持走符合國情的轉型發展之路,打造綠水青山,并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宜耕則耕、宜漁則漁、宜建則建、宜生態則生態”,謀求綠色轉型的賈汪,是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這個國慶假期,在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秀英的香包工作室,已經成為景區的一道風景線。一個個精致的“真棒”中藥香包,博得游客陣陣贊嘆。
瞰·從“半城土”到“半城湖”
作為江蘇曾經最重要的煤炭基地,鼎盛時期賈汪擁有大小煤礦近300座,形成了輝煌的礦產經濟。然而,隨著長期高強度和大規模的煤炭開采,賈汪區逐漸走向了“煤盡城衰”的困境之中。
13.23萬畝的采煤塌陷地,荒山禿嶺隨處可見,600萬平方米工礦棚戶區亟待改造……關于賈汪的舊印象,居民朱雪寧用了這三個字:“黑、臟、亂”。
2011年,徐州被列為第三批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治理項目被列為賈汪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頭號工程。
2016年,賈汪區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2019年,賈汪區入選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成為賈汪發展全域旅游的兩大名片之一。
今天的潘安湖,湖水清澈,樹木蔥蘢。粼粼波光的映襯下,飛鳥三五成群,自由地在湖面上戲耍,一派和諧生態自然之美。
衛星視圖上,潘安湖塌陷地從黑白方格變彩色湖區,從荒蕪一片到生機勃勃。潘安湖采煤塌陷地在時間的長河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迎來了新生。生態轉型帶動產業轉型的賈汪將煤炭資源枯竭的荒山禿嶺變為生態產業重煥生機的青山碧波。
感·從“假旺”邁向“真旺”
“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實踐證明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關鍵是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賈汪區潘安采煤塌陷區整治工程神農碼頭考察時這樣強調。
放眼如今,“百年煤城”已“假旺”變真旺!
站在潘安湖邊眺望,青山秀麗,鳥鳴婉轉,想象不出這里曾是千瘡百孔的采煤塌陷地。殘石變綠洲,這正是徐州因地制宜,著力推進煤炭塌陷區生態修復工程的結果。
憑借村莊易地搬遷、基本農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五位一體”的首創性生態修復方法,潘安湖從荒涼中復蘇,書寫了水草豐茂、鳥類翔集的賈汪綠色生態名片。以潘安湖采煤塌陷區整治為藍本,徐州加快生態修復工程的步伐,走出了專屬于“百年煤城”的特色生態治理之路,用綠色編織城市未來。
在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的蓬勃道路上,賈汪褪去傳統資源型工業的暗沉底色,用實踐向外界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科創為帆、基礎為舵,徐州穩抓企業資源基礎,建設區域科創中心。依托中國礦業大學和徐工等大型企業資源,徐州成立實驗室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研發,同時探索地下資源利用,孕育未來市場需求。在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兩區一城”的核心布局下,百余家企業聚焦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全新賽道,為徐州傳統老工業區注入創新的豐沛活力。
望·從綠色生產力到綠色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擘畫了“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宏偉藍圖,對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反復叮囑,“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同樣也聚焦建設美麗中國,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山清水秀,生機盎然,如今的賈汪成為生態修復的實踐范例。這里,人與自然的關系愈加密切,生態產業的蓬勃發展不斷為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賈汪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時代的開拓者,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諦。在這條通往美麗中國的道路上,賈汪的探索激勵著更多的城市與地區在生態復興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步伐。
徐州賈汪是江蘇省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不斷擦亮“水韻江蘇”文化品牌的生動縮影。截至2024年7月,全省PM2.5濃度改善54.8%,地表水國考斷面優Ⅲ比例改善49.5個百分點,江蘇生態環境質量創新世紀以來最好水平,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滿意度測評連續性5年超過90%。
在當前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形勢下,江蘇近日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實施意見》,將通過一批改革政策措施,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深入實施傳統產業煥新工程,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構建未來產業體系,深刻把握了新質生產力本質就是綠色生產力的內涵。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清新婉麗的江蘇風光已穿梭千年,在生態保護的道路上展開更加美麗的畫卷。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高標準保護共進,城市現代化與人民幸福感齊升,“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征途依然在穩步向前。
作者:汪穎 陳思佳 周莉娜
統籌:鄒舉 朱威
監制:莊曦 潘青松
特別鳴謝:江蘇省測繪資料檔案館
本篇系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部校共建實踐項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