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的《習近平關于自然資源工作論述摘編》一書,近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
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系統的核心要素。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依賴于自然資源的和諧共生,自然資源始終與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緊密交織。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和資產保值增值等責任考核監督制度?!毙聲r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堅持和加強黨對自然資源工作的全面領導,持之以恒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有效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有力的推動了自然資源工作行穩致遠。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從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到呼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再到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為全民共識,生態文明建設方向明確、行動堅決、成績突出,創造了讓世界刮目相看的“綠色奇跡”,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神州大地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植綠護綠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是保護自然資源的核心要素。面對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更需要我們植綠于人心,堅持綠色發展,用堅實的行動織就“綠水青山”、“藍天白云”和“魚翔淺底”最美畫卷,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建設美好家園,我們向綠而“行”。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綠化祖國要擴綠、興綠、護綠并舉”“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更好聯動”,要一茬接著一茬種,一代接著一代干,充分發揮森林“寶庫”作用,不斷增厚我們的“綠色家底”。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完成造林、種草改良1.25億畝,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萬畝,完成造林面積400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面積133萬公頃,占全部造林面積的33.4%,種草改良面積438萬公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成交量2.12億噸,成交額144.4億元。
今日之中國,綠色發展越來越成為保護自然資源的鮮明底色。從“化工圍江”到“綠色護江”,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從“因綠而美”到“因綠而富”,放眼960萬平方公里中華大地,每一條江河湖泊、每一片森林草原、每一座山頭古樹都有專屬守護者,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的美麗中國。當下,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已成為社會新時尚,節約資源、杜絕浪費、光盤行動、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已逐漸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新能源汽車不斷推廣應用,公眾綠色低碳出行意愿日益強烈,一次性用餐、購物袋使用率降低、自帶環保購物袋購物、快遞低箱包裝物的循環利用、消費行為逐漸向環境友好型轉變。從城市到鄉村,從生產到生活,越來越多的公眾向“綠”而行、向“美”而行,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行動者實干家,他們以自然資源為筆,以綠色發展為墨,在祖國大地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季寶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