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提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提出“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
在這春光明媚的時節,常州市鐘樓區積極響應號召,讓新科技與農業農村深度交融,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蓬勃活力:無人機返青拔節施肥、自動投料科學育蟹……在科技的助力下,鐘樓區的農業正朝著現代化大步邁進,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正在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
田間“精靈”舞動豐收旋律
走進鄒區鎮江蘇杏花春雨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泰村小麥種植基地,連片的冬小麥宛如一片綠色的絨毯,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嫩綠的麥葉上還掛著晶瑩的露珠,閃爍著春天的希望。田邊,一架半人高的無人機靜靜佇立,農業技術人員正熟練地往里面添加有機農料,為小麥的拔節返青施肥做準備。
“這架無人機可厲害啦!一次能投有機農料25斤,1畝田大概50秒就能完成施肥。這里450畝地,3個人8個小時就能搞定。放在以前,至少得4個人忙活3天呢!”杏花春雨大田負責人葛天晴滿臉自豪地介紹著。在無人機的助力下,施肥效率實現了質的飛躍。
漫步在杏塘村農業產業基地,一幅綠色和諧的生態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江蘇杏花春雨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志岳介紹,杏塘村全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和農文旅產業,致力于打造“江南水鄉生物多樣性生態循環農業”。150畝的生態農田基地是立體種養示范項目,稻鴨、稻鱉共作,既實現了綠色生態發展,又提升了經濟附加值。
如今,泰村美麗田、立體種養生態農田、新孟河生態果林、綠色蔬菜基地和杏花春雨汽摩越野公園已建成。未來,耕讀田園藝術農場、設施加工中心等項目也將陸續落地。屆時,農業與農文旅深度融合,鄉風市集、鄉村驛站等新業態將紛至沓來,鄉村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的美好愿景正逐步成為現實。
智慧養殖開啟致富新篇
春風輕拂,凱耀農業的數百畝螃蟹塘波光粼粼,一艘小船在湖面上緩緩前行,工人們正小心翼翼地往塘里投放蟹苗。蟹塘旁,智能化軌道式自動投飼機正有條不紊地工作著,伴隨著輕微的馬達聲,飼料如雨點般落入蟹塘。
“現在只要動動手機APP,就能實現機械化投喂,每天能投喂1噸飼料,還能節省7-8名人工呢!”凱耀農業負責人王凱笑著說。公司研發的這臺自動投飼機,相比無人機、無人船投喂,效率更高、載量更大。
深入蟹塘,能看到凱耀自主研發的鐘樓區第一家“三池兩壩”尾水治理系統。沉淀池、曝氣池、生態凈化池,加上兩個過濾壩,如同忠誠的衛士,守護著蟹塘的水質,減少動保產品的使用。今年投用后,預計能節省20%-30%的成本。
“今年2月投蟹苗的時候,我們425畝的蟹塘投了1.2萬斤蟹苗,還帶動了周邊近100家養殖戶。”王凱介紹,蟹池微孔增氧、水草梳草機、物聯網實時在線監測等“黑科技”已全面應用,公司在養殖的各個環節都實現了智能化生產,成功實現漁業養殖的“機器換人”,開啟了致富新篇。
田間到餐桌的新鮮守護
走進合家歡公司數千平方米的配送中心,功能區域劃分清晰,蔬菜加工區、葷菜加工區、保鮮庫、冷凍庫、調味品糧油庫等一應俱全。無塵生產車間里,葉菜線生產流水線、根莖線生產流水線等先進設備高效運轉,將新鮮采摘的食材快速加工、精準配送。公司還配備了自有冷藏車,全力保障農產品的新鮮與安全。
“當下正是春菜上市的好時節,我們每天都要運輸葉菜類和地產類40噸。我們有數百畝本地蔬菜種植基地,與本土企業合作占30%。從田間采摘到端上餐桌,每個環節都嚴格把關,真正打造了從源頭到終端的綠色供應鏈。”合家歡總經理蔣逸瀟介紹道。
常州市合家歡餐飲加工配送供應鏈項目占地10畝,建筑面積約1萬平方米,引進了16臺德國比澤爾冷鏈設備和26臺蔬菜食品加工設備,年平均具備1.3萬噸的凈菜加工供應能力。
農副產品批發是鐘樓區的特色產業,合家歡公司開啟的生鮮配送新模式,為鐘樓區開辟了新的發展路徑,助力鐘樓的農副產品走出常州,邁向長三角。
“新質生產力對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意義非凡。鄒區鎮作為鐘樓區農業發展的重要鄉鎮,將積極與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合作,開展前沿農業科技研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加強農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建立農業數據中心,為農業生產提供智能化決策支持。同時,鼓勵農民參與農業科技創新,讓科技成果在田間地頭開花結果。”鄒區鎮農業農村辦公室副主任沈元卿說。
筑牢糧食安全根基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還針對耕地保護提出系統性部署,聚焦“數量保障、質量提升、用途管控”三大核心維度,以制度創新破解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筑牢糧食安全底線。
目前,鄒區鎮共有現狀耕地1.8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1.19萬畝,為嚴守耕地紅線,近年來,鄒區鎮從制度、需求、執法三方面協同發力,多舉措強化耕地保護,守護糧食安全生命線。
在制度保障上,鄒區鎮出臺《鄒區鎮土地執法監管與耕地保護考核獎懲機制(試行)》,明確考核要求、程序及獎勵實施細節,為耕地保護提供制度支撐,極大調動了各方保護耕地的積極性。
2024年,鄒區鎮新增耕地1255畝,其中“進出平衡”新增59畝、掛鉤新增90畝、占補新增36畝、耕地恢復新增1058畝,實現了耕地數量、質量和布局的優化。同時,鄒區鎮積極構建鎮、村、組三級執法監察網絡,運用“巡、看、問”工作法,及時遏制耕地違法違規行為。
耕地保護有力推動了鄒區鎮的糧食安全生產。2025年,鄒區鎮小麥種植面積達4300多畝,實現統一品種、技術、加工和銷售。通過遴選南粳46、鎮麥12等當家品種,實施水稻3414肥料試驗、小麥測土配方等技術,全鎮水稻、小麥優良品種率達100%,農戶畝均降本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