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深刻闡明了經濟大省挑大梁必須把握的著力點。江蘇,這片始終承載著總書記殷殷囑托和深切期望的土地,再一次被賦予新的重大任務,總書記擘畫的宏偉藍圖正激蕩成奮進的號角。江蘇廣電總臺重磅推出大型融媒體特別報道《江海弄潮》,13路記者奔赴全省各地,以腳步丈量熱土,以鏡頭記錄擔當,捕捉“打頭陣、勇爭先、走在前、作示范”的鮮活脈動,全景展現經濟大省勇攀高質量發展新峰的壯闊實踐。
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在長三角中軸,常州立足新能源產業優勢,以生態環保與低碳發展為核心,持續探索創新實踐,用微電網將綠色低碳基因融入產業升級、城市建設各環節,積極打造綠色發展樣板,為零碳時代大未來貢獻“常州智慧”“常州方案”。
荔枝新聞中心記者郭奉銘說:“常州武進高新區創新產業園區可不簡單,這里有著目前江蘇省規模最大的工業園區級微電網。這樣的一張網,會給整個產業園區帶來哪些改變?”
通過航拍記者可以發現,這個產業園區的屋頂上基本上都覆蓋了太陽能光伏,在地面上還有儲能站,在微電網的指揮下,這里的電很“聽話”。
國網常州供電公司武進區供電分公司客戶經理蔡付煒說:“微電網首先是建設了光伏,光伏年發電量有170萬度,這一部分的年收益有140萬元。還有就是儲能的建設,儲能可以充分地利用峰谷電價差,在谷時段的時候充電,在峰時段的時候放電,相當于是在用電的峰時段來享受谷電的價格,這一部分一年的收益有290萬元。我們也會把這一部分收益讓渡給園區的入駐企業。”
記者了解到,這樣做其實就是把用電企業的成本打下來。
微電網不僅可以使園區得到減負,員工用電同樣可以得到減負。記者看到,目前園區建設了5處車網互動區。
充電樁技術支持工程師姚興超說:“這是v2g雙向充電樁,它可以接受園區電網的調控。員工早上過來上班的時候,可以在低電價的時候充電,高電價的時候放電,上班一天能賺兩份工資。”
當記者踩下這個健身設備的時候,前方的屏幕上會實時顯示出消耗熱量。這套設備所需要的電量,全部來自于設備上方的光伏面板,它也是小區微電網的一部分。
常州市鐘樓區永紅街道建管辦主任段新春說:“在金谷花園小區,中心位置有光伏路燈,地下有光伏地板,前面安裝帶有充電和播放音樂功能的光伏座椅,屋頂上面有光伏屋頂。這些光儲充設施設備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年發電量在1.7萬度左右,節約資金大概1萬元。”
光伏板、儲能箱、能源管控系統等組成的小型電力系統,就是微電網,它呢既可以獨立運行,實現自給自足,降本增效,也可以連接到大電網,供這個城市調度。當城市學會“光合作用”,整個地區都在受益。而這一切的背后,靠的就是一個絕頂聰明的指揮家!
記者來到常州的“云端電廠”——常州市虛擬電廠管理中心,它把散布全城的光伏板、儲能站、充電樁用微電網連成一體。此刻它正在調度12萬度綠電,相當于4萬戶家庭一天的用電量,這個電量約夠充800萬次手機的電。
常州市虛擬電廠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陳子豪說:“虛擬電廠就好像樂團的指揮家,把千家萬戶的太陽能發電和電動汽車電池,還有樓宇空調等這些資源聚合起來,通過信息技術和數字管控技術,減少地區的能源消耗,促進新能源消納,助力地區供需平衡,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助力。”
在走訪中,記者感受最多的就是大家底氣十足、信心滿滿,因為微電網建設的很多上下游都在常州。世界變壓器之都、動力電池產銷量、充電設施等全國領先……新能源產業扎實的基礎,助力常州在微電網場景建設上更具優勢。而常州在“微電網”上的細心耕耘,又反過來拉動了當地綠色產業發展。目前,常州已經建成了39個微電網項目,覆蓋(近)零碳園區、智能工廠等15類應用場景,拉動投資11.8億元。今年一季度,常州規上工業企業煤炭消費量同比下降6.24%,截至今年3月底,常州新能源裝機占全市總發電裝機的近4成,已經成為第一大發電裝機類型。
江蘇沃萊新材料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技術顧問詹彬說:“整個園區的屋頂光伏組件都是使用我們公司的復合材料邊框,落戶在這邊,主要是整個供應鏈都在園區的10公里范圍內。去年的銷售,占整個復合材料邊框出貨60%到70%的全球份額。”
常州星辰新能源有限公司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吳星明說:“這個行業很大,吸引著很多的新能源配套企業向常州聚集。在這種環境下,我們發展也很快。”
“碳”路先行的常州,也為全省乃至全國樹立起了示范。在前不久舉行微電網產業鏈對接大會上,常州將多個微電網場景向全省進行推介。今年,常州還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碳達峰試點名單,是江蘇省唯一入選城市。
常州市發改委能源處處長繆榮光說:“常州提出未來三年,要打造300個微電網項目,加快打造千億級的微電網產業集群。到時候,常州的電力供需平衡能實現毫秒級的響應,相關一些企業用電也就能夠更加便宜、更加智能、更加綠色。”
政府推動、電網示范、企業實施、社會共建.....在為企業降本增效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上下游企業紛至沓來,進一步夯實了萬億城市的產業根基。
【蹲點手記】
蹲點常州的日子,感受最深的是常州新能源產業的“小鏈條”與“大閉環”。微電網建設在這里從不是孤立的技術試驗,而是扎根厚實產業土壤的系統生長。當屋頂光伏板的生產、儲能電池的研發、充電樁的制造均能在市域內完成,這種優勢讓常州在低碳實踐中更有底氣,也讓記者看到了一個城市在新能源領域的長遠眼光和戰略布局。而微電網的“小”智慧,正在構筑零碳時代的大未來。
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記者丨郭奉銘 楊帆 黃蒙 楊時盛
綜合|常州中心站常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