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江蘇”帶熱鄉村游,文旅融合共赴振興路。4月28日,由中共江蘇省委駐灌南縣鄉村振興工作隊、連云港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指導的灌河流域四市五縣旅游聯盟暨“水韻江蘇 樂游鄉村”灌南站推介活動成功舉辦。這是灌南、灌云、沭陽、漣水、響水落實“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要求,實現文旅產業抱團發展、合作共贏,聚力推動鄉村振興的積極舉措。近年來,農文旅融合讓越來越多的人能“樂游鄉村”,在為農村增活力、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如何更好促進鄉村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增強整體效益,仍需社會各界形成合力,持續創新探索。
農文旅融合應當扎牢“三農”之根。實現城鄉一體發展和人民共同富裕,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農業、農村、農民,理應是農文旅的不變主題和質樸底色。而“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人們得以叩問初心的必然要求。不論未來農文旅的服務條件如何提升、基礎設施如何改善,只有鄉村的廣大群眾張開臂膀、捧出熱忱,真正讓各方游客在鄉村的廣闊天地里敬畏自然、尊重勞動、親近農事、熱愛鄉親,才能使得這場“說走就走”的旅程,不會因沾染更多的商業氣息而失卻本真,不會因僅限于“走馬觀花”的浮躁喧囂而成為“獵奇”。
農文旅融合應當保有“文化”之魂。在本次活動現場,來自四市五縣的手工剪紙、湯溝酒釀造技藝、中醫香包、吉祥布藝、掐絲琺瑯畫等非遺展示令人目不暇接、拍案叫絕。神話傳說、風土人情、民間故事、非遺傳承、革命文化,中華大地千年文脈綿延不絕,在鄉村大地播撒下希望的種子、賡續著民族精神。文化不僅僅是鄉村旅游的花絮和點綴,作為一座開采不竭的“寶藏”, 正在日益成為當地鄉村形象的推介官、代言人,成為聯結外地游客和鄉村之間牢不可破的橋梁紐帶,成為吸引人、感染人、留住人的精神內核。具有文化內涵的鄉村旅游,才是常看常新的,才是值得咀嚼回味的、才是可持續的。而讓鄉村文化之樹長青,也正是鄉村文化振興廣大工作所必須要承擔起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農文旅融合應當融入“互惠”之力。灌河流域四市五縣旅游聯盟推出的四條精品旅游線路,是優質文旅資源的整合再造,更蘊含著齊心協力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共同意愿和協作精神。為了家鄉好、為了百姓富,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是足以感染無數人“價值導向”。而舍得付出、曉得讓利,則是久遠流傳至今的“中國智慧”。事實反復證明,無論是國家之間還是縣域之間,看不得別人好的“羨慕嫉妒恨”,故意設門檻使絆子搞零和博弈,終究沒有出路。灌河流域四市五縣旅游聯盟,更應當是一個開放的聯盟,通過“互惠”吸引更多的資源加入其中,實現合作共贏。而互惠,更體現在鄉村和游客之間,在誠信待人、保證質量、優化服務的基礎上,鄉村旅游應以更具有競爭力的價格、更便利的條件來贏得游客,讓他們真切感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才是贏得口碑和訂單的“王道”。
農文旅融合應當借助“數智”之勢。在本次活動中,網絡直播和農文旅項目推介視頻,讓遠在外地的游客不到現場就能夠初步感受到灌河之美,增強了線下“到此一游”的意愿。在移動互聯網和AI人工智能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農文旅也應當插上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的翅膀,更為精準地分析游客需求、發送推介信息、節約資源成本、提供優質服務,開展農村特色產品推介售賣。并通過開發網絡互動體驗程序,打造珍貴文物、歷史遺存、傳統技藝的“數字分身”,讓優質鄉村旅游資源更好地回饋社會、惠及萬家,并形成群眾可觀可感、得以長期存續的共同財富。
灌河流域旅游聯盟的成立,必將讓農文旅更好融合發展,走出灌河、走向世界,讓賦能鄉村全面振興之路越走越寬廣。(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