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省挑大梁,江蘇各地如何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呢?無錫惠山,用這里正在加速發展的具身智能產業給出了他們的答案:在以“飛地引智”“跨域協同”等模式實現技術突破的同時,搭建人形機器人實訓基地、舉辦國內首屆具身機器人運動會,不斷豐富的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一項項扎實舉措見證著具身智能在太湖灣的崛起。
這場國內首屆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包含足球、籃球、舞蹈等多個項目,總共吸引了100多家科研團隊、知名企業及高校代表共聚無錫,超過150臺機器人同臺“秀肌肉”。
荔枝新聞中心記者王文歡說:“在運動會現場的展示區,我們找到了一家無錫惠山本地的企業。來看看他們帶來了什么樣的新技術和新驚喜?你好,你現在在做什么?”
天奇自動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人形事業部軟件工程師繆圣義說:“我現在在做機器人數據的動作采集。通過我們的人手操作,比如說來抓取一些零件,將人的技能通過算法學習后映射到其他的機器人上面去。”
在比賽區和各個展區,無錫本土企業數量超過十家。首屆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最終落地無錫惠山,離不開這里已經形成的產業鏈條。
世界機器人大賽秘書長李洋說:“無錫制造業發達,前瞻布局人形機器人產業,將其納入全市未來產業集群。運動會舉辦地點惠山區的汽車零部件、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等領域產業鏈成熟,可為機器人產業提供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供應以及下游應用場景。”
無錫的高校資源相對薄弱,可是從過去的集成電路到如今的具身智能,為何每次都能夠搶到先發優勢?記者探訪發現,無錫市積極用“請進來”和“走出去”兩條腿走路,通過和北上廣深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過院士帶團隊“落戶”無錫的“院士經濟”模式,以及在各地建立科研“飛地”,實現在新興領域的科創突破。
王文歡說:“我現在來到了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這里是無錫市‘院士經濟’模式最早的轉化成果,也是無錫市和惠山區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載體。”
這所研究院在機器人運動控制、智能感知與決策等領域的技術創新,為未來發展更高級別的具身智能提供技術支撐。與此同時,無錫市已在全國多地設立創新中心,其中無錫惠山深圳創新中心累計入駐企業達81家。
數據印證了科研“飛地”帶來的無限潛力。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無錫市過去十年技術專利申請總量已達572件,發明專利授權率達57%,在省內排名第一。無錫正成為全省機器人領域,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通過“借智”邁出第一步,無錫的具身智能產業未來市場在哪里?
王文歡說:“這里是位于無錫市惠山區的天奇自動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我的身旁兩側,人形機器人們正在進行崗前的實地培訓。”
天奇自動化瞄準的是人形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前景。這些經過崗前培訓的機器人,最終是要到工廠內“打卡上班”的。
天奇自動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人形機器人事業部副總經理郭大宏說:“最近一年,我們已經在一些汽車企業實現了場景的示范和試點。我們希望通過對汽車及其零部件、傳統機械制造、新能源等場景的驗證開發,全面賦能他們制造升級。”
在天奇這樣的企業積極探索機器人的工業應用場景基礎上,無錫正在加速打造產業鏈條,促進人形機器人產業“從1到N”的更大發展。正在施工建設中的無錫(惠山)人形機器人產業園,就是產業鏈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
無錫(惠山)人形機器人產業園負責人李旻暉說:“定向打造具身智能機器人全鏈路生態集群,我們已經相繼簽約程天外骨骼機器人生產基地、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等一批相關項目,產業生態初具規模。”
翻開江蘇省最新發布的2025年省重大項目清單,我們可以看到,可年產生產控制器、各類機器人及人形機器人3萬臺的無錫人工智能機器人項目。今年,無錫還在全省率先發布了《無錫市具身智能機器人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這里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將在“創新引領+應用牽引”的雙輪驅動下,朝著三年內產業規模超300億元、產業集群企業增至200家,應用場景不少于300個的目標闊步前行。
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副院長王立成說:“融合人工智能和制造業,開發智能工業機器人、智能檢測裝備、工業AI解決方案,助力智改數轉網聯。我們還開發一些面向特定場景的高端智能裝備,比如和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業、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優勢產業相結合,和企業共同開發這些未來技術的落地。”
【蹲點手記】
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現場,記者看到了無錫市產業突圍的決心。以“院士經濟+科創飛地”的模式重構創新版圖,北京中關村的算法、深圳灣的硬件、西安交大的機械臂技術……這些智慧正源源不斷匯入太湖灣。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如何“打頭陣”?無錫的突圍啟示我們,資源稟賦或許決定起點,但創新格局方能定義終點。
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記者│王文歡 沈子涵 無錫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