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5月23日從工業和信息化部獲悉,我國已累計培育400余家人工智能(AI)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從供給、應用、生態等方面進一步發力,加強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大模型研發布局,加快下一代超級終端產業化、商業化進程,引導耐心資本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記者從江蘇省工信廳獲悉,江蘇省近日出臺深入推進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
隨著人工智能應用不斷拓展,各行各業涌現出一系列借助人工智能提升效率、優化體驗、重塑模式的案例,人工智能在重點行業規模化應用進程明顯加速,我國人工智能終端產業規模有望迎來“排浪式”增長。
目前,我國已形成覆蓋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應用層的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應用賦能扎實推進。大模型在電子、原材料、消費品等行業加快落地,在研發設計、中試驗證、生產制造、運營管理等環節得到應用,智能工廠、智能車間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
有的制造業企業依靠AI檢測、AI輔助決策等,良品率大幅提升,有的提升幅度達到30%,研發成本降低70%;有的電網企業通過智能調度,電力調度轉供效率提升30倍;有的金融機構借助AI實現貸款申請智能化審核,可以把貸款審批時間從幾天縮短至幾分鐘;又如,有的醫療機構通過AI輔助,使癌癥早期檢出率提升25%,基層醫院醫生和名醫智能體能實現“隔空會診”,抗生素設計成功率提升10倍以上;再如,一些地區借助AI輔助,山區孩子能與名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人工智能領域的飛速發展,得益于教育、科技、人才等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建立健全,也得益于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立完善。重點行業規模化應用進程明顯加速。22個部門聯合實施“人工智能+”行業應用專項行動,加速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藥、新材料等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應用。
“人工智能+”降本增效作用逐步顯現。中央企業和行業重點企業全面行動,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破解實踐中的痛點問題,人工智能技術從智能客服、文檔整理等基礎場景向核心生產環節滲透,對經濟發展貢獻度逐步提升。
因地制宜探索特色示范應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行業部門分類分行業統籌指導,因地制宜找準“人工智能+”發力點。
人工智能終端新產品新場景競相涌現。智能手機輕量化部署國產大模型、實現功能拓展,AI眼鏡等智能穿戴產品不斷涌現。人工智能終端產業規模有望迎來“排浪式”增長。
為激發涌現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江蘇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深入推進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關于進一步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該措施包含創新能力、融資、數字化以及綠色化國際化四個方面共14條具體政策。
記者了解到,上述政策,江蘇在項目申報上建立“直報通道”;在資金支持上,屬于獎補類資金的加大力度;屬于資質認定類獎勵資金的,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行“免申即享”。該措施將從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8年5月20日。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徐兢
校對 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