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日前,在江蘇—東盟國家教育合作交流會上,江蘇發布了五大典型成果,交出五年亮眼“成績單”,并啟動“江蘇—東盟青年學子交流行動計劃”,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人才動能。目前,在蘇東盟國家學生約占在蘇留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規模、質量均居中國前列,江蘇緣何成為東盟國家留學生來華留學的首選地?
從“彭城兄妹”到“瀾湄學子”,江蘇成為東盟學子的“第二故鄉”
在中老鐵路線上,老撾萬榮站值班員彭城正認真核對列車進出站信息,他的姐姐美麗是客運員,正熱情引導乘客檢票乘車。“彭城”和“美麗”,是他們在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讀書時起的名字。
沿著鐵軌延伸的方向,更多“彭城兄妹”的故事正在上演。不少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如今已經成為中老鐵路的火車司機、鐵路某段技術質檢員、列車員……他們既能熟練操作中國制造的工程機械,又深諳當地文化習俗,成為適應海外中資企業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更是促進民心相通的紐帶。
一組數據勾勒出江蘇教育的“東盟足跡”:五年來,江蘇高校共招收東盟國家留學生4.01萬人,占江蘇留學生總數的25%;江蘇高校為東盟國家的政府官員、教師、企業技術員工等開展專題培訓5.2萬人。
在河海大學,就讀于“瀾滄江—湄公河學院”的緬甸小伙武賢祥正在學習智慧水利的前沿知識,在他心中,江蘇已是自己的第二故鄉。2022年,河海大學獲批建設“瀾滄江—湄公河學院”,與柬埔寨、老撾等國緊密合作,在水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水資源工程等領域,發揮學科優勢,培養專業人才。目前,河海大學通過開展清潔能源、人文與社會發展、防災減災、大壩工程安全等線上線下培訓班,培訓湄公河國家政府官員、青年技術骨干、專業教師等約500人次。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合作平臺架設技術轉化高速路
五年來,江蘇高校與東盟國家高校共建高水平科研平臺27個,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89個。同時,江蘇高校攜手東盟國家高校、中資企業,共同研制490個“職業教育國際標準”。
“我們自20世紀90年代就與泰國清邁大學建立起緊密合作關系,且隨著時間延續,友誼愈發深厚。”江蘇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崔勇介紹,雙方共建的“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與碳中和國際聯合實驗室被納入中國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管理體系,目前已經成為中泰綠色能源合作的重要平臺。集科研攻關、技術轉化、人才培養于一體,形成跨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
生物燃料制備、無廢制備生物柴油……他列舉的幾項科研突破,都是由雙方合作完成。“未來,實驗室將重點圍繞綠色氫能、生物質液體燃料、碳捕集與資源化利用等前沿領域深化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綠色低碳技術發展,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崔勇說。
參加“江蘇—東盟國家教育合作交流會”后,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張曉明隨即趕往印度尼西亞參加中印尼首屆大學校長論壇、北蘇門答臘大學校園招聘會等活動。
“這些系列活動都是由中印尼產教融合共同體組織的。”張曉明說,去年12月,學校與雅加達國立大學、中印尼文化與教育交流協會共同牽頭成立了“中印尼產教融合共同體”,首批成員有40所中國職業院校、35所印尼大學和55家印尼中資企業。共同體服務于兩國的產能合作、企業需求,“比如,共建‘印尼國家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印尼國家職業教育標準認證中心’,3年內引入中國高職院校50種先進的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和體系、引入中國高職院校50個優質專業,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和體系、職業教育標準認證成果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和使用。”
“鄭和學院”“魯班工坊”里走出“絲路工匠”,校企共育破解本土化難題
此次交流會的舉辦地——柬華應用科技大學,就是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成立的中國首個海外應用技術大學。該校在柬埔寨開展職業本科學歷教育,學生可同時獲得中國和柬埔兩國的學歷和學位證書。
五年來,江蘇高校在東盟國家舉辦境外辦學機構和項目64個,“鄭和學院”“魯班工坊”等一批境外特色辦學項目多點開花。
“‘走出去’的企業有什么樣的需求,我們就朝著需求方向培育人才。”交流會上,淮陰工學院泰國鄭和學院揭牌。淮陰工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劉玉君介紹,當前,鄭和學院的各項計劃已從“設計圖”變成“施工圖”。
她說,學院將對接泰國發展需求,在電子電路等合作共建領域合作共建不斷發力,創新專本碩國際化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貫通式培養模式,開發專業教學標準、線上課程資源、雙語教材。同時,創建“鄭和學院電子電路研創中心”,加速電子與汽車行業先進技術成果加速轉化落地。目前,已有包括淮陰工學院在內的省內高校在東盟國家建有7個“鄭和學院”。
位于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穆罕默迪亞大學內的魯班工坊內,一臺臺智能制造設備旁,學生們操作機器的聲音和討論聲交織。今年2月,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承辦的印尼魯班工坊揭牌,這是江蘇首個魯班工坊。不久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聯合穆罕默迪亞大學又新開發了6門雙語課程。“與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共建魯班工坊以來,老師們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都得到有效提升。”穆罕默迪亞大學工程學院院長伊爾凡說。
“企業從‘走出去’到落地生根,最終靠的還是人。”海螺水泥印度尼西亞區域總經理助理秦棟感慨,企業最缺的就是具備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專業技能的本土化人才。為解決難題,公司與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穆罕默迪亞大學持續深化合作,打通人才供需“橋梁”,實現“招生即招工,畢業即就業”。
江蘇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依托“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等活動平臺,實施“江蘇—東盟國家青年學子交流計劃”,完善專家學者互訪、獎學金交流生、信托基金項目、暑期學校等長期機制,構建起多維度的人文交流網絡,培養更多中國—東盟友好交流使者。在高等教育領域合作方面,立足“一帶一路”國際產業合作需求,聚焦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推動雙方高校及科研機構協作科研攻關;在職業教育領域合作方面,推廣建設“魯班工坊”“鄭和學院”等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平臺,不斷提升職業教育合作質效。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程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