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揚州:千年街區兩天內11次登上央視!遇見端午,仁豐里火爆“出圈”


為期5天的揚州仁豐里端午民俗文化節落下帷幕。6月3日-4日,央視“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朝聞天下”“中國新聞”“午夜新聞”5個欄目先后11次進行報道,從不同角度展現端午節中仁豐里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

傳統文化“亮”出來,歷史街區“嗨”起來。端午小長假,廣陵古城管委會、廣陵區融媒體中心、廣陵區文旅局、廣陵區城市管理局、廣陵區汶河街道等單位聯合舉辦的一場“魚里千年·‘粽’會遇見”民俗文化節活動,為本地市民和游客帶來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穿越”之行。逛市集、射五毒、祭先賢、看表演、賞非遺……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動,將古人的端午生活全方位“端”到了市民游客面前。一時間,微信朋友圈、抖音小視頻里,這條千年古巷,火爆“出圈”。

“家門口的街區經濟盡顯風流。仁豐里結合端午節,找到文化遺產利用的新的突破口。”揚州雙博館名譽館長、運河文化專家顧風表示,疫情常態化防控下,街區經濟、市井煙火亟待激活復蘇,仁豐里“借題發揮”,用一場傳統節慶的文化再現,為歷史文化街區、揚州的“城市客廳”拉高了人氣,刺激了消費,也留住了鄉愁、留下了回味。

一塊“綠豆冰糕”賣到脫貨,

“人間煙火”重新回歸

 

6月4日下午,家住西區的王女士專程趕到仁豐里“向里咖啡店”。

一進門,王女士就詢問:“老板,綠豆冰糕還有嗎?”

“還有最后兩盒了。”老板王燕說。

“要,我全都買了。”王女士立即打開微信支付,還遞上一枚“仁豐通寶”創意消費券。一枚“仁豐通寶”,形似銅錢狀,漆工制作,抵20元。

端午節期間,“向里咖啡店”的綠豆冰糕成了“搶手貨”,不僅口感冰涼、細膩,還附帶“前程似錦”“未來可期”等美好寓意。



王燕、徐海燕是一對姐妹倆,今年初將“向里咖啡店”開進了仁豐里。“綠豆冰糕是手工制作的,半個月前就開始備貨,沒想到3天就賣脫貨了。”姐妹倆一邊忙著招呼顧客,一邊向記者介紹,這幾天她們一共賣出300多盒綠豆冰糕,每天都在加班制作。

一場民俗節重燃了人間煙火、重振了消費信心,為仁豐里的商戶招來了人氣,讓商戶們“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端午節期間,仁豐里53家文旅商戶全面復商復市,組建仁豐里文化產業聯盟,結成小巷經濟共同體,創新眾籌“仁豐通寶”的創意消費券,累計發放1300余份價值20元的“仁豐通寶”和街區通用抵扣券。

汶河街道社會事業局副局長朱涓說,政府補貼、商戶抱團,讓深藏在古城中的非遺文化,通過學、品、游、購、娛的形式得到活化傳承。一枚小小的“仁豐通寶”成為仁豐里53家文旅商戶抱團取暖的“招財寶”。值得一提的是,“仁豐通寶”也是文創產品,活動現場許多游客不舍兌換,作為紀念收藏。

“古城文脈里小巷經濟共同體的興起,充盈了街區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激發了古街文旅消費新熱點。”朱涓表示,從6月1日到5日,逾3萬人次造訪民俗文化節,以節為媒、文化搭臺、消費唱戲,讓歷史街區在傳統節日中大放異彩。

一張“通關文牒”蓋滿打卡印章,

傳統文化觸手可及

 

端午小長假里的仁豐里,一幢幢古色古香的住宅,一面面古韻洋溢的店招,一處處端午元素集聚的展臺,乃至一塊塊整齊排列的青磚,都散發著獨特的“端午味道”。

6月4日上午,家住仁豐里的居民馬女士領著兩個孩子,穿梭于每一個文化空間、文創攤位,不斷體驗著雕版印刷、手工編織等民俗項目。每完成一項,馬女士都會拿出一張“通關文牒”,蓋上一個打卡印章。



“‘通關文牒’打卡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了孩子們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玩中學’讓傳統文化‘跳出’課本,觸手可及。”馬女士說,活動現場,她的兩個孩子還當起了“小導游”,主動帶領不懂規則的孩子一起玩、一起學,歡聲笑語不絕于耳。

“端午祭先賢”、“一人劇場”民俗演出、端午主題市集……這場民俗節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了諸多外地游客前來打卡。

“你們選一款,我幫你們買回去。”手工編織飾品攤位前,來自河南的游客焦一涵拿出手機,與遠在老家的親人視頻直播,一下子購買了10根五彩繩和不少鴨蛋網。她說,和孩子來揚州探親,聽說仁豐里舉辦端午民俗節,就帶著孩子來逛一逛、玩一玩,“好濃郁的端午氛圍呀,這么多有意思的活動,真的就是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活教材’。”

走在700米長的仁豐里主干道,沿途看到木偶工作室、街區微型博物館、流連梧桐院、永樂琴坊、者者居、格桑花、揚州老照片館、金木空間、奕間工坊等文化空間,時尚烘焙、原創設計、個性手作……數十個主題各異的商鋪,現代與時尚相融,文化與創意疊加,帶領游客在這條唐代“里坊制”格局唯一保存完整的歷史街區穿越,感受別樣的古與今。

“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汶河街道原文化站站長、非遺剪紙大師龐建東說,中高考臨近,由仁豐里創客丁家菲創作的“文昌結”手工編織飾品成了“網紅爆款”,采用古法文昌結的編法,結合青綠色調,有著“四平八穩”“文運昌盛”的美好寓意。

“在仁豐里這個街區中,藝術家、匠人們把握好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化產品推新出新的重要源泉。”龐建東認為,這些創意爆款在端午節期間大熱大賣,成為現代人心中的網紅,說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是持久的,這是我們這一代揚州匠人的自豪。

一筐“金黃枇杷”游客免費品嘗,

盡顯古城共享善治

 

時下正是枇杷成熟的季節。這兩天,仁豐里91號門前,每天都會擺放著一筐“金黃枇杷”,讓市民、游客吃出了甜味、吃出了愛意。



一筐枇杷、一塊牌子,“嘗鮮自取”四個大字,讓大家不禁發出疑問:“這是哪位‘田螺姑娘’送來的?”不久,一名居民的出現,解開了謎題。他叫胡博文,是仁豐里91號的原住民,家里種了一棵枇杷樹,結滿了成熟的果子,摘下一些,與市民、游客分享。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就是咱仁豐里的‘待客之道’。”胡博文說,端午節期間,他們一家主動打開家門,邀請游客走進家里,一起享受摘枇杷的快樂,有說有笑,讓仁豐里充滿了“人情味”。

一句“待客之道”,

除了胡博文這么說,還有張呈生這么做

 

仁豐里82-1號是當地有名的“最美庭院”,勺池園內花木繁盛,正敞開大門喜迎八方來客,71歲的張呈生正忙著給前來參觀的游客講述著古城文化故事。

“小長假三天,我已經先后接待了200多位游客。”張呈生笑著說,開門即見天下客,作為社區“我家大門常打開”的重要一員,他家肩負著講解歷史文化、弘揚樂善好施的重任,“我們會繼續講好仁豐里的故事,講好老揚州的故事,讓更多的市民游客了解原汁原味的汶河文化”。

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活力存續的精神內核。截至目前,街區通過成立法人企業以“收租儲”方式將老舊、破危、閑置的公私房,集中收儲給街道統一招商運營,共引入非遺文化工作室27家、特色民宿6家、公共活動空間8處。2021年9月,街區保護與利用工程榮獲中國建筑學會建筑設計獎項目類一等獎。

“讓外地游客愛上一座城,先要讓他/她愛上這里的人。”汶河街道黨工委書記鐘蕾說,多年來,我們接力建設仁豐里街區有機更新項目,建設好揚州美麗宜居、共享善治、熱情文明的“城市客廳”,得到了廣大街區原住民的積極支持、踴躍參與。“我家大門常打開”,就是群眾的自發之舉。如今,越來越多的居民成了古城的“義務導游”,越來越多的居民家成了古城的“免費驛站”。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