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科技同產業無縫對接,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提出殷切期望。8年多來,江蘇沿著總書記指引的前進方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眼前的這款口罩,是運用膜材料技術制作的可重復使用口罩,即使經過10次以上的清洗,仍然能達到KN95的防疫標準。這項技術,正是從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視察的項目迭代而來。當時,這項“全球首套制漿造紙廢水零排放成套工藝”,以低成本實現造紙廢水零排放、全回用,成功破解了造紙廢水回收利用的世界性難題。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膜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邢衛紅至今還記得,當她向總書記介紹這一技術項目時,總書記問得詳細而深入。
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膜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邢衛紅說:“當時匯報說這項技術與原來的排海計劃相比,投資和運行成本都有了明顯的下降,習近平總書記對工程投資運行成本、水質等方面都做了一一地了解,并且鼓勵我們多開展這樣的科技攻關。”
總書記的話深深烙印在邢衛紅的記憶里,指引著她和團隊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發起“沖鋒”。8年多來,邢衛紅團隊堅持開展原創性基礎研究、開發顛覆性技術,膜材料技術研發實力達到世界前列。團隊還持續進行原創成果的二次開發,培育衍生了十多家高科技企業,將高性能膜材料應用在水資源、能源、環保、傳統產業改造等諸多領域,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邢衛紅說:“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將科技成果在數百家企業推廣應用,累計實現了經濟效益應該超過50億元,減排廢水數億噸,減排VOCs、PM2.5等污染物有近萬噸。”
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展廳入口處,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時提出的“四個對接”格外引人注目:“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8年多來,省產研院按照總書記的指示要求,堅持做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的拓荒者,特別是在全國首次提出“團隊控股、輕資產運行”專業研究所建設運營模式:科研團隊既擁有研究所的運營權,還擁有成果所有權、轉讓權和收益權。這一模式極大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8年時間建設了72家研究所,累計轉化科技成果6200多項,衍生孵化1200多家科技型企業。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說:“習近平總書記特別給我們指示,要強化四個對接。特別是說要強化研發人員的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這句話,對我們如何引進人、如何評價人給了很大的一個指引,按照總書記的指示,我們用項目經理制從全球集聚人才,讓我們的研究所的所長帶領的團隊作為大股東成立運營公司,來運營專業研究所,很大程度上調動了我們科技人員和研究所管理人員的內在的積極性,形成有利于出創新成果,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
“試驗田”里結出的累累碩果,是江蘇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生動縮影。8年多來,江蘇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布局建設了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太湖實驗室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鍛造了“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算等一批“國之重器”,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江蘇還先后設立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等創新策源地,著力推動優勢技術成果轉化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緊密銜接。如今的江蘇,科技進步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22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3%左右、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50.4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