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協調,共譜高質量發展“協奏曲”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系列報道之四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國內大循環的覆蓋面。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優等生”的江蘇,正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要求為指引,奮力繪制協調發展的生動畫卷。
消費挖潛,奏響鄉村“春之歌”
3月末,位于南京市浦口區老山北麓的黎家營民宿村草木蔥蘢、繁花盛開。“開春天氣回暖,又恰逢‘金花節’開幕,村里來踏青住宿的游客絡繹不絕。”浦口區永寧街道大埝社區黨總支副書記、黎家營民宿村負責人楊坤告訴記者,“我們在提供餐飲住宿之余,還把草雞蛋、桃子、青蝦等特色農產品集納起來,統一包裝對外銷售,特別受游客歡迎。”
本報記者 趙亞玲 攝
擴內需,最大潛力在鄉村。在鄉村振興的場景中,有效促進鄉村地區消費提質增效是重要一環。3月31日啟動的第十四屆江蘇省鄉村旅游節,推出百余項融鄉情鄉風鄉韻鄉愁于一體的特色文旅活動,“以節促銷”深挖消費潛力;豐縣近日開展“淮海新消費·樂購鳳城”春季促消費活動,發放40萬元汽車類消費券,吸引許多鎮村居民;啟東市全面推進“數商興農”,開展直播助農產銷對接,2022年農產品網上銷售額達6.54億元、比上年增長12.7%……江蘇各地持續通過各種舉措不斷改善鄉村消費環境、促進消費提質升級,讓鄉村百姓能消費、愿消費、敢消費,讓鄉村特產和農產品叫得響、賣得俏。
“鄉村資源豐富、自然景觀獨特、文化遺產多樣、歷史文脈源遠流長,擁有著寶貴的生產要素和發展潛力。”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研究員、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愛軍認為,目前鄉村消費市場挖潛仍不充分,主要源于市場信息不對稱、供給結構不合理和消費者信任度低等問題。
順應廣大鄉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突出問題和關鍵訴求,要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鄉村消費邁上新臺階。劉愛軍建議,一方面要優化農村三級物流體系,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務質量,促進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同時加強電商渠道建設,讓消費者更方便地購買鄉村特產和農產品;另一方面要積極構建鄉村品牌體系,通過“富腦袋”促進“富口袋”,持續壯大高素質農民隊伍,進一步激活鄉村消費市場潛能。
要素流動,打通城鄉“中梗阻”
走進建湖縣九龍口鎮收成村,粉墻黛瓦、錯落有致的新型農村集中居住區令人眼前一亮。“以前都是老房子,路也不好走,現在住上二層小樓,通了燃氣,出門全是水泥路瀝青路,環境也好了。”村民張維宏說。
顧華夏 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在廣袤的江蘇大地,鄉村與城市的差距正在進一步縮小。2022年,江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11∶1,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區之一。
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城鄉融合發展是必由之路。在省發展改革委規劃處副處長李江濤看來,長期以來,由于城鄉戶籍壁壘、用地市場分割等制度性障礙,資金、土地、人才等各種要素主要由農村單向流入城市,導致農村發展動力不強、后勁不足。“當前關鍵任務是暢通生產要素在城鄉間雙向自由流動的通道,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體制機制,推動各類要素出城入鄉,加快助力鄉村實現振興。”
2019年以來,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江蘇寧錫常接合片區為突破口,江蘇加快探索“富庶之城”和“魚米之鄉”融合的江南實踐。南京市溧水區在全省率先探索形成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就地入市、異地調整入市、多個所有權人共同入市等多種模式,喚醒鄉村“沉睡資源”;南京市高淳區構建全國首個縣域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指標體系,以考核“指揮棒”科學評判綠水青山“含金量”。
“城鄉要素流通中,勞動力作為最具活力的要素處于關鍵位置。”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特約研究員,蘇州大學東吳智庫執行院長段進軍建議,首先應提高城市包容度,為外來人口提供更便捷的公共服務,其次要加快發展現代鄉村服務業,如鄉村餐飲購物、文化體育、旅游休閑、養老托幼、信息中介等服務,為鄉村勞動力資源實現城鄉自由流動創造條件。
戰略引領,下好區域“一盤棋”
建成全國最密的高鐵網,區域省際公路通達能力大幅提升;一張“長三角科技創新券”,幫助長三角中小微科創企業迅速找到優質服務機構,緩解資金“燃眉之急”;一網通辦,讓數據多跑路、申請人少跑腿,給“長三角人”異地辦事增便利……長三角三省一市正在日益融合成一個整體。
許叢軍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江蘇省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戰略引領。2018年以來,江蘇緊緊圍繞多個領域的一體化,為全方位融入長三角合作增勢賦能。“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為牽引,是江蘇積極構建協調發展新格局的一大特色,也是江蘇在區域協調與城鄉協調方面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主要原因。”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認為。
從實施“1+3”重點功能區戰略,重塑全省發展布局,實現行政區經濟向功能區經濟的轉變;到長江經濟帶發展中,著力破解“重化圍江”,推動沿江產業轉型升級,完成綠色“蝶變”;再到南北共建園區的4家省級創新試點園區和3家省級特色園區先后獲批,去年7家共建園區完成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280億元——江蘇充分發揮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的疊加效應,進一步打破區域間的發展壁壘。
“近些年來,江蘇通過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深度融合,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極大地降低了產業同質化競爭的風險。”省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現代化評價中心主任周睿認為,盡管如此,由于區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區域壁壘依然存在,亟需建立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機制。
周睿建議,首先要加強對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的科學認識,意識到“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其次要因地制宜強化區域產業競爭優勢,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進一步明確本地產業發展方向,在充分融入國內外分工的基礎上做大做強,而不是搞封閉的“區域小循環”;此外,加快數字經濟賦能區域協調發展步伐,數字技術可以打破地理空間的限制,加快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資源共享,為欠發達地區經濟實現趕超提供契機。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沈佳暄 洪葉 顏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