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一直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根本保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是世界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次次勝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立足中國國情,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決走自己的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持續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再次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極大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取得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成就。
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與創新性首先歸功于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路線的繼承和發展,即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創舉,是人類社會現代化普遍規律與中國現代化特殊規律的完美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現代化偉大實踐的有機統一。
人民立場是價值旨歸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
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二個獨特性和創新性在于其人民性,即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繼承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者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人民立場,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這體現出中國式現代化“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和文化需要,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歸宿相一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堅持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一起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和道德風尚,提煉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堅持社會主義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這些都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宗旨。
和諧共生是內在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強調“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堅決不走西方現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現代化實踐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際上強調了馬克思自在自然的歷史優先性和人化自然的物質基礎性,體現著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的有機統一。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理念,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與”等生態意識和生態智慧的弘揚,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豐富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是中國式現代化面向世界的環境宣言。
共同富裕是戰略目標
中國式現代化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現代化建設不僅要解決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還要解決人與人的關系問題。資本主義現代化不僅造成人、自然、人與自然的異化,也造成人與人關系的異化。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化“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造成了城鄉對立、階級沖突、國家敵對、東西對抗,其實質是剝削人、壓迫人,導致二元對立,造成兩極分化,釀成生態危機。中國式現代化既有中國人民共同富裕的使命,也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擔當,顯示出獨特性和超越性。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必須解決好人與人的關系問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馬克思主義高度重視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因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納入“十四五”時期社會發展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兩步走”戰略,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確保中國式現代化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實現共同富裕,避免兩極分化。
資本主義現代化充滿血腥和戰爭,與殖民主義、侵略擴張、強權政治、霸權主義相伴而行,引起世界動蕩,造成落后國家環境惡化、資源枯竭、人民貧窮。而中國式現代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堅持多邊主義,互利共贏,走出了一條和平共贏的現代化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學理層次上,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對全人類自由解放與全面發展的關懷和未來前景的美好期盼,體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人合一”“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美好理想。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最終歸宿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實現共產主義。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共產主義一脈相承,滲透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2018年5月,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同世界各國的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更多領域、更高層面上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不依附別人、更不掠奪別人,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提供了和平現代化的成功范例,提倡交流互鑒,和諧共存,拓展了人類現代化理論研究,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和人類文明理論的重大發展,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突出的獨特性、創新性和超越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共同體理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論;繼承和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體現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做到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有機結合,提供了以獨立自主、和平共處、共建共贏為理念的現代化發展之路,打破了“國強必霸”的大國崛起傳統模式,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重大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偉大成果,為人類文明和現代化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系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