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中國三峽集團發布消息顯示,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運行機組達100臺,開機臺數創年內新高;8月3日,位于海拔5000米以上的西藏措美縣哲古鎮的風電項目成功并網發電,這是我國最高海拔的風電項目;7月19日,全球首臺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并網發電……今年以來,一大批可再生能源重大工程有力推進,我國能源產業發展正在新的賽道上追風逐夢。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為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大力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可再生能源發展勢頭猛進,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不久前,在德國慕尼黑太陽能光伏展覽會上,經歐洲太陽能測試機構(ESTI)權威認證,一家來自中國的企業,實現了晶硅-鈣鈦礦疊層電池33.5%的轉換效率,再次刷新電池轉換效率世界紀錄。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3.22億千瓦,約占總裝機的48.8%,歷史性超過煤電。無論從“微觀”視野還是從“宏觀”角度都能看出,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效果逐步顯現,能源強國建設的步伐堅實、前景廣闊。
科技決定能源未來,科技創造未來能源。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要加快推動關鍵技術、核心產品迭代升級和新技術智慧賦能,提高國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今年5月建成投用的“海油觀瀾號”,使我國海上風電的自主開發能力從水深不到50米提升至100米級以上。具有100%自主知識產權的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葉片采用碳纖維材料,內部主梁結構重量減輕了20%左右。當前,我國生產的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齒輪箱等關鍵零部件占全球市場份額達70%……事實證明,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第一動力作用,是提高能源自主保障能力的戰略舉措,也是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的必然選擇。唯有不斷加大創新攻關力度,不斷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向縱深推進能源革命,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新能源也是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我國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明確2030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12億千瓦以上。2022年,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減排二氧化碳中,中國制造的裝備貢獻度超過40%。放眼中華大地,一座座水電站星羅棋布,一架架“大風車”拔地而起,一排排太陽能光伏電板熠熠生輝。今天的中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蹄疾步穩,能源領域創新方興未艾,呈現出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勃勃生機。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加快推動能源科技自立自強,奮力推進能源強國建設,新能源綻放的“綠色”之光必將更加耀眼,照亮一個民族走向復興的堅實步伐,照亮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美好明天。(尹貴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