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國慶“雙節”疊加,在這樣一個“加長版的黃金周”里,很多地方人氣最旺的不是旅游景區,而是美食街,因“食”而動,為“吃”而游,“味蕾游”正成為不少人假期出行的新選擇。
旅游新業態的出現,來自人們旅游觀念的變化和旅游新體驗的需求。過去社會流動性不強,人們出去旅游主要是為了見世面,盡量去更多的景點,玩足夠多的項目,如此才不負出一趟遠門。如今,隨著交通的發達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的概念已不局限于景區,游客到一個地方去并不喜歡把自己當游客,更多的是注重舌尖上的享受,對當地的美食,不僅要品嘗,還要講究特色,并追究原汁原味,覺得只有這樣才不枉此行。
“味蕾游”的出現,使得一個地方如果在美食上沒有什么特色,就沒有底氣稱自己為景區,如果沒有美食加持,城市的吸引力,以及它的網紅成色,多半要大打折扣。國慶長假期間,蘇州平江路雖然僅有500米長,但排隊的游客卻有1公里長,為的是能夠品嘗到正宗的蘇州糕團、糖葫蘆等傳統小吃;被網友稱為“南京最好吃的800米”的科巷美食街,不少游客為吃上一口草雞蛋現做蛋糕和陶記正宗德州扒雞,不惜排隊半小時;作為中國四大菜系淮揚菜的發源地,揚州淮揚菜傳承人“文思豆腐”精妙刀法的表演,更是讓游客驚嘆連連。
“味蕾游”還令廣大年輕人選擇“反向旅游”。十一假期,他們避開人流聚集的大城市,穿梭并細品一些小城,探索地道鮮活的地方美食。小紅書上“尋找風味小城”話題下,各地“野生”美食課代表毫不吝惜地分享著家鄉美食。假期期間,在鹽城市大豐區,頗具地方特色的小魚煮咸菜、蒸咸菜燒肉、扁豆角子燒芋頭等民間傳統家常菜,吸引了許多外地游客前來這座小城打卡,該市射陽縣的清蒸鯧魚、東臺市的麻蝦肉圓、建湖縣九龍口砂鍋鴨,同樣帶火了當地旅游。
針對旅游空間從風景到場景的轉變,美食在旅游目的地建設和發展體系中的地位越發凸顯,各地應積極呼應這一變化,及早將美食納入地方旅游發展的戰略視野,對富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制訂團體標準,讓美食成為促進旅游消費、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孟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