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迎來正式通水10周年。十年來,累計抽引長江水400多億立方米,緩解了蘇北、魯北和膠東半島缺水問題,惠及沿線超6800萬人。南來之水汩汩北上,南水北調東線保障了受水區供水安全,也為北方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水資源支撐。
一渠水連通南北,千秋工程潤澤大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統籌推進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建成了一批跨流域跨區域重大引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作為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工程的建成,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汗水和智慧,見證著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奮斗足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南水北調工程是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切實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東線對水源區和沿線地區投資數百億元進行水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通水10年來,為解決受水區水生態和水環境長期性、累積性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替代水源,為沿線環保治污工作發揮了強有力的推進作用。通過水源置換、生態補水等措施,有效保障了沿線河湖生態安全,把一條條“醬油河”變成清水走廊,讓苦水村告別了苦咸水。統計顯示,東線通水以來,共向沿線生態補水約11.9億立方米,受水區的水域面積總體呈增加趨勢,水域面積增加到1.5萬平方公里,南水北調東線沿線實施471項治污工程,水質斷面達標率由3%提高到100%……一系列舉措護送著一渠清水北上,為北方地區群眾帶來“幸福甘甜水”。
黃金水道,暢通南北經濟循環。受益于東線的水量保障,京杭大運河全年通航里程已達877公里,大大提高了區域水運能力,成為國內僅次于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東線一期工程在江蘇境內新開河道17.96公里,改善航道92.45公里,提高了金寶航道、徐洪河等一批河道的通航標準和通航等級,2022年貨運量達3.39億噸。新建成的濟寧市梁山港發展成為京杭大運河上“西煤東輸、北煤南運、南貨北調、集裝箱運輸”的大型航運物資集散地,2000噸級貨船、萬噸級船隊可從梁山港直達長江,是江北最大的內河港口。同時,大運河文化經濟得到相互促進。江蘇境內注重水利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水利文化傳承與發展,打造了一批水利風景名片,促進了沿線旅游資源質量提升,山東境內組建了臺兒莊等6處南水北調文化建設試點基地,把地域文化與水利工程有機融合。
十載通水改舊貌,千年運河煥新顏。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標志性工程之一,南水北調澆灌著北方的經濟命脈的民生命脈,串聯起生機勃勃的發展圖景、山清水秀的壯美景觀,發揮了巨大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未來,要繼續科學扎實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上”。
鹽城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