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長風破浪·全面深化改革正當時⑤|在深化農村改革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氣象萬千,沃土生金奏歡歌

魚米之鄉,氣象萬千,改革潮涌,沃土歡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村改革,強調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靠深化改革。去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對江蘇工作提出了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等“四個走在前”重大任務,特別強調“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總書記今年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走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道路”。

江蘇農村一直有改革基因傳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如何依靠改革進一步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繼續當好先行者?

吃飯為大

夏季,秧苗在雨中奮力生長。

“保險是個好東西,這不是給我們托底了嘛。”7月2日,常州市武進區君臣合作社理事長李臣冒雨踏田查看種下一個月的水稻,提起水稻收入保險,他豎起大拇指。

李臣是全省首批4個嘗鮮水稻收入保險的農戶之一,改革試驗期的5年間獲賠3次。“水稻成熟之后,保險公司會測產,拿正常年景前三年平均產量和平均收購價相乘,如果當年產量和賣價沒達到,就可以獲賠。400畝地最高時每畝賠170元,我們種田心里更有底。”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作為“國之大者”,糧食安全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江蘇不斷通過改革手段來保障糧食安全,全省糧食產量連續10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2023年創下759.5億斤歷史新高。

為穩定主糧產量,提高保險保障水平和農民種糧積極性,武進區2015年在全國率先試點水稻收入保險,區鎮財政補貼八成保費,農戶只需繳納兩成。這項措施在2016年被中央一號文件吸收,2020年開始在全省33個10億斤以上的糧食主產區全面推廣。如今,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實現全省產糧大縣全覆蓋。

江蘇一些地方探索高素質種糧農民補充養老保險補貼政策,大幅提高種田人的養老金保障水平。比如,鹽城亭湖對種糧規模300—1500畝的家庭農場主提供兩種自選養老保險模式,個人繳費部分最高給予一半獎補,農民交足規定年限后,“退休金”每月可以拿到1000元左右。

農民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劃算的事怎么做?政府創新托底。

圍繞農業發展亟需、運作基礎較好、綜合效益顯著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內容,張家港探索建立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體制機制。在農藥集中配送、水稻集中育秧、良種統一供應等環節購買服務,每年相關資金列入財政預算,促進農資供應和生產服務優質優價。目前,農藥零差率統一配供模式已在全省推廣。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涵蓋糧食耕種防收生產全過程、產后倉儲烘干等服務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在全省遍地開花。

南京六合按照1個核心成員帶動N個經營主體、提供X項功能的“1+N+X”模式,組建3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年服務面積超10萬畝;揚州江都建成11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具有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倉儲烘干、農機維修保障、農技示范推廣和農資配送直供等五大基礎服務功能,部分還提供農業廢棄物回收、糧食初加工等附加服務……農村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耕者與田

改革前,4塊小田碎田;改革后,1塊成片田。

“三夏”大忙時節,“黃綠”同框的景色讓人沉醉。望著自家的8.4畝耕地,鹽城市亭湖區便倉鎮金陳村村民蔡俊算了一筆賬——一畝小麥產量550公斤,相比過去畝均增加5%。

從“大田變小田”到“小田變大田”,改革因時而變、隨事而制。

曾經,“大田變小田”的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創造出“用世界上7%的土地養活22%人口”的奇跡。現在,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小農戶踏上農業現代化發展軌道,農田“碎片化”逐漸成為一個制約發展的新問題。

新的改革,時機出現在2019年。

當年,鹽城亭湖以入選江蘇第三輪省農村改革試驗區為契機,探索將“一戶多塊田”變為“靠家、靠路、靠河”的整塊田,在全國率先啟動“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2022年,改革基本完成,全區36.22萬畝承包地由19.75萬塊合并成4.08萬塊,新增高產田4.2萬畝以上。該區改革試驗做法被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吸收,其中“承包權不動、經營權連片”等系列改革措施被農業農村部在全國推廣。

為有效解決土地流轉中存在的風險隱患、維護農戶利益,南通海門試點開辦土地流轉履約保險,將商業保險模式嵌入土地流轉實踐,既解決了承包農戶和村集體的后顧之憂,又緩解了租地戶繳納土地押金的資金壓力。2017年6月,海門區悅來鎮啟文村,一塊158.31畝土地投保,成為全省土地流轉履約保險第一單。

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租金問題同樣受到各方關切。租金是否越高越好?答案是:不一定。不斷上漲的土地租金表面上能給承包農戶帶來更多收入,但是如果租金高到讓規模經營主體賺不到錢,就會出現“棄田毀約”現象,反而給糧食規模經營帶來風險,也會損害承包農戶利益。

一頭是糧食安全,一頭是農民增收,平衡這桿秤的兩頭,仍需要靠改革——2022年6月,射陽縣在全省首創農村土地流轉限價“熔斷機制”,依照合理定價、觸發熔斷、綜合評分的程序規范競價,保護多方權益。

“讓土地流轉雙方都有錢賺,這個時候,租金的‘合理取值’就變得異常重要。”亭湖區委農辦副主任袁鑫說,“所以我們啟動另一項改革試點,構建土地流轉風險防范機制。”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健全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探索防止流轉費用不合理上漲有效辦法。

喚醒資源

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深化。全面深化改革,本質上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為了讓農村集體經濟更好、更快、更健康地發展。然而,改革不能止步于成員認定、股權量化、組織登記,如果村民自治組織與集體經濟組織依然職責邊界不清,村集體很難輕裝上陣充分適應和融入市場。

2017年以來,昆山全域推行農村“政經分開”改革,厘清村民自治組織與集體經濟組織邊界,實行組織功能、選民資格、資產財務等“五個分開”。2023年,昆山村級集體總資產達95.76億元,村均可支配收入達1262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7115元,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縮小至1.78:1。

改革“一子落”,發展“滿盤活”。村集體經濟這筆“沉睡的資源”,正因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斷被“喚醒”。

當設施農業從簡易棚室發展為現代農業園區,設施農業面臨的“有資產、難抵押、融資難”困境日益凸顯。2021年以來,宿遷市在泗陽縣試點經驗基礎上,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業設施確權登記頒證和抵押貸款試點,主動破解發展設施農業融資難題,讓農業設施有了“合法身份”,讓不動“資產”變為流動“資金”。

泰州2021年啟動“泰惠農·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活動,從解決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到定制適合農業市場和經營主體的金融產品、明確農業設施確權頒證抵押授信,再到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擔體系的全覆蓋,累計提供支農資金440.7億元,初步構建為農金融服務的全流程閉環模式。

盤活現有資源之外,通過農村公共空間治理,讓沉睡資產蘇醒、讓村集體家底“厚”起來。

2016年以來,邳州為解決土地資源閑置浪費問題,成為我省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第一個吃螃蟹”者,累計梳理出閑置、低效集體土地32.09萬畝,進入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成交總額1.5億元,490個村居村均增收30.6萬元,經濟薄弱村一舉脫貧,25個村集體收入超百萬元,取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相統一的綜合效益。

宿遷緊隨其后,2019年初全域開展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先后收回集體土地超50萬畝、集體資產近150萬平方米,在蘇北率先消除集體經營性年收入低于18萬元村居,和美鄉村雛形初顯。淮安通過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累計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3.19億元,處置、盤活鎮區園區閑置低效國有資產376處,盤活率46.53%。

誰來種地

“老農民”種不動地,80后不想種地,90后不懂種地,00后不問種地……“誰來種地”問題是一個不得不正視的事實。

破除“農業生產后繼乏人”困境,江蘇有自己的解題思路:將“新農人”培育作為“三農”重點工作,2023年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新農人”隊伍發展壯大的指導意見》,在“種地人”人員結構上進行改革。

6月的南京江寧谷里街道,花香染袖、蔬果飄香。走進農匯谷家庭農場,成串藍莓綴滿枝頭,引來眾多游客體驗采摘樂趣。農場負責人張云是一名返鄉創業的80后“新農人”,她先是種藍莓,又搞“農業種植+親子體驗+研學旅行”,還試水“農業+旅游”“農業+教育”,把300多畝地玩出了“花”。

3月29日,農業農村部公布第五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典型案例,農匯谷家庭農場榜上有名,理由是:在主體融合產業融合發展方面成效明顯。

農業現代化進程,百舸爭流,善改革奮楫者先。

在全國各省區中,江蘇率先為家庭農場立法——2024年1月1日,《江蘇省家庭農場促進條例》正式施行,標志著我省家庭農場發展走上法治化軌道。目前,全省家庭農場達15萬家左右,土地經營面積2200萬畝左右。

在我國,農村發展“合作經濟”由來已久,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創新。從地方性法規看,江蘇在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上的改革,多有首創性。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江蘇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突破性地給予農地股份合作社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以合作社法人地位。以改革促發展,2021年,我省對該條例進行新的修訂。

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在產業化之路上,江蘇早早提出,要“多股勁”擰成“一條繩”。2018年,我省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全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試點省份。2019年,農業農村部與江蘇省簽署部省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江蘇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全國探索經驗、提供樣板。

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當下,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農村改革猶如“耕牛犁田”,需因時因勢向前。唯如此,方能喚起農村發展“又一春”。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吳瓊 王建朋 顏穎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