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蘇州的發展呈現出一派火熱景象。
瞄準產業發展,以“光領萬物 賦能未來”為主題的2023中國(蘇州)世界光子產業發展大會讓“高光之城”加速起勢。蘇州提出,到2025年力爭實現光子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新增光子領域上市企業10家以上。
聚焦企業培育,在近日公布的2023年第三批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名單中,蘇州入庫企業4594家,全省占比27.8%,位列全省第一。蘇州將持續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支持企業創新研發、完善創新創業孵化體系、加大金融扶持等,充分激發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力。
四處涌動的發展熱潮,無不顯示著蘇州加快發展的實力和活力。數據顯示,今年1—4月,蘇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比1—3月提高8.8個百分點,全市經濟運行呈現穩步恢復態勢,有效投資持續發力,消費市場復蘇強勁。
當前,蘇州正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全面落實“四個走在前”重大任務,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統籌做好生態保護、鄉村振興等各項工作,大力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當好排頭兵。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蘇州正以昂揚之姿,奮勇前行。
在發展中積極融入國家戰略
初夏時節,吳江區的黿蕩生態岸線貫通工程生機勃勃,水岸邊杉樹成林,不時有水鳥掠過,清幽的花香化入微風。居住在周邊的市民周玲玲常帶著女兒來這里休閑玩耍,“現在這里真是大變樣了,吃完飯過來溜達溜達,很舒服!”
難以想象,這里曾是網障林立、無人問津的“三不管地帶”。作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生態綠核的重要部分,黿蕩岸線全程長26.1公里,其中吳江境內18.2公里,上海青浦境內7.9公里。這些年,吳江、青浦兩地通過岸坡整治、清淤疏浚等措施對黿蕩岸線進行生態治理,取得良好成效。吳江汾湖高新區城鄉發展局局長姚俊介紹,治理過程中,青浦、嘉善、吳江三地推出“聯合河長制”,對跨界水體實行聯合巡河、聯合管護、聯合監測、聯合執法、聯合治理。
在吳江汾湖高新區恒力(長三角)國際新材料產業基地,機器自動將一片片寬大透明的聚酯薄膜抽拉出來,緊接著將其卷成大“筒”以備分切,幾名工人還會檢測產品是否存在瑕疵、折角。這些聚酯薄膜厚度范圍為2微米—350微米,應用于平板顯示器、汽車、裝飾新材料等領域。基地一期項目工廠區域于2021年6月開工建設,倉儲項目預計今年底前正式開工建設,項目達產后年銷售規模約500億元,預計形成利稅50億元。
示范區的發展成為蘇州主動融入國家戰略的生動縮影,為高質量發展拓展了城市新空間。蘇州積極主動推進對外開放,更深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多重國家戰略,加快構建開放新格局、培育開放新動能、形成開放新優勢。在交通上,“豐”字形高鐵網絡加快成形,蘇州日益成為重要的區域樞紐中心城市。
除此之外,蘇州還加快推進市域一體化建設,以板塊臨界區域為重點,著力實現空間縫合、資源整合、發展聚合,讓“產業在沿江轉型、創新在城區突破”,環太湖科創圈、吳淞江科創帶等規劃建設破題發力,蘇相合作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東區)加快建設,城市能級和中心城區功能不斷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不斷增強。
在搶抓機遇的同時,蘇州不斷提升城市軟實力,打造優質營商環境。蘇州提供全周期人才扶持政策,“拎包入住”式的創業載體,工作生活“一站式服務”,3年提供10萬套人才公寓,全力打響“人到蘇州必有為”工作品牌。
自主創新助力產業集群建設
獨墅湖畔,蘇州“一號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創新氛圍也愈加濃郁,產業創新集群建設之勢動力澎湃。漫步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幾乎每隔三五分鐘的路程,就能遇到資本市場看好的“明星企業”,信達生物就是其中之一。
在信達生物展廳,一個外形酷似字母“Y”的抗體3D模型引人注意,信達生物創新研發的抗體藥物正是通過特異性結合癌細胞表面的抗原,從而達到治療效果。落戶10多年來,信達生物堅持自主研發和與全球領先制藥企業合作“兩條腿”走路,目前已形成一條包括26個新藥品種的產品鏈,覆蓋腫瘤、代謝、免疫等多個疾病領域。
發動機葉片是飛機發動機中數量最多的核心零部件,耐高溫、耐疲勞、耐磨損等性能缺一不可。華鈦瑞翔歷時10余年自主研發的鈦鋁合金發動機葉片,不僅能夠在650攝氏度的高溫下正常使用,還比一般葉片減重50%以上,使得整個發動機可以減重30至60公斤。華鈦瑞翔所在的太倉航空新材料創新園自開園以來,積極搭建航空科技成果孵化平臺,吸引全國高水平航空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建成集技術研發、人才聚集、產業優化為一體的高水平園區,構建了航空零部件產業發展新生態。
無論是生物醫藥產業還是航空航天產業,都是蘇州大力推進產業創新集群的最新實踐。今年初,蘇州召開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大會,推出一攬子舉措,持續把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抓出實效。
通過研究產業發展思路,蘇州細分光子產業、集成電路等25個重點領域產業創新集群,并以“八個一”工作機制推進各項工作落實,包括明確一位市政府牽頭領導、安排一個牽頭單位、制定一項行動計劃等。目前,各項任務均在有序推進中,細分領域行動計劃已全部印發,細分領域行業協會均已掛牌成立。
加速布局一批重大創新平臺,獲批國家級、省級各類研發機構225家;組建高功率半導體激光等13個創新聯合體;C9高校全部在蘇州實現重大布局;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高端紡織、納米新材料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如今,隨著創新資源不斷集聚,蘇州創新發展釋放出越來越強勁的動能。
城鄉融合發展繪就美好圖景
在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一塊塊方正的有機稻田披上了“綠衣裳”。鴨子在稻田里穿梭,自由采食田間雜草、浮游動植物和害蟲。
水面上的“綠衣裳”其實是放養的綠萍,作為富含氮磷鉀的有機綠肥,綠萍肥力高、沒有污染,稻鴨萍共生能讓水稻長得更好,今年該村共投放了1200畝。“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蔣巷村黨委第一書記常德盛深有感觸地說。從治水改土到工業發家,村民可以在“家門口”上班;從工業發家再到旅游旺家,蔣巷村建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幾十年的努力下,村里人也過上了和城市居民一樣的生活,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25萬元,年末人均村級分紅1萬元。
蔣巷村的發展也成為蘇州城鄉融合發展的鮮活取景框。蘇州始終致力于堅持建設一座面向所有人、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的城市,持續增強城市發展競爭優勢。在此過程中,城鄉融合發展就是一個最有力的抓手。
城鄉融合向深處走,離不開高質量公共服務。蘇州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提質擴容,加強三級醫院和研究型醫院建設。同時,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構建市域統籌的教育發展體系,并努力朝著“老有頤養、弱有強扶、病有良醫、幼有優育、學有善教、勞有多得、住有宜居”的目標邁進,不斷把發展成果轉化為生活品質。
城鄉融合也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蘇州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探索高水平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將深入實施保供提升、產業振興、美村提質、鄉村善治、數智鄉村、共富鄉村六大行動共25項具體任務。
隨著一系列行動的布局推進,不久的將來,一個產業發展集群更加強勁、城市發展空間更加寬廣、人們生活更加愜意富足的圖景漸次鋪展,新時代更加精彩的“姑蘇繁華圖”正揮筆繪就。
記者手記 >>>
敢爭先,立潮頭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5月20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江蘇主題采訪團在蘇州輾轉5個不同主題的采訪點位,領略這座江南古城在航空航天產業、新材料產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生態環境保護、生物醫藥產業等多個方面的亮眼成績,從不同剖面集中感受她的發展活力。
行走在蘇州,最大的感受是腳下這片熱土,正迸發出不竭的創新創業動能,涌現出令人驚嘆的爭先勢頭。采訪中,“前列”“最好”等字眼不時出現在耳畔,并且這種“優秀”仿佛成了一種自然。更可貴的是,每個方面均有更宏大的發展目標、更細化嚴謹的落實措施,一幅更高質量發展的圖景在眼前鋪開。吸引人才、集聚產業、集群式創新……敢于爭先,勇立潮頭,蘇州正以巨大的干事創業熱情書寫新時代的“姑蘇傳奇”。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俊杰 顏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