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第三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暨首屆世界漢學家大會致賀信。強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攜手促進人類文明進步。(7月4日人民日報)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也是實現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前提。不同文明各有千秋、各具姿容,都彰顯著思想之美、生活之美、創造之美,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不同文明之間只有平等交流、互學互鑒,才能為人類破解時代難題、實現共同發展提供強大的文明力量。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充分證明,無論是物種、技術,還是資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斷傳播、交流、互動中得以發展進步,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外文明對話和文明互鑒。從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等國際場合深刻闡釋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新時代中國文明觀,到倡議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連續舉辦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中國一次次向世界闡述文明交流互鑒的意義,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推動建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讓文明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進步。
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不僅與中國當今的發展進步息息相關,也為世界文明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更使文明交流成為發展新引擎。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始終承繼、發展、弘揚中華文明,也始終以開放的眼光、開闊的胸懷對待世界各國人民的文明創造,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加強文明對話,倡導“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中國連續舉辦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就是引導世界各國重視文明交流互鑒,匯聚各方面的智慧與力量,讓世界文明的百花園更加姹紫嫣紅。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走入不同文明,在相互交融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世界和平發展、為世界變得更美好提供了交流互鑒的重要動力。
當前,世界進入百年變局和新的動蕩變革期,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團結合作、共克時艱,應對共同挑戰既需經濟、科技的物質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的精神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不僅需要樹立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而且需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只有在文化交流中發揮自身優勢,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向世界自信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不斷增強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和中國形象親和力,才能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讓文明交流互鑒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力量。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要堅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文明交流與互鑒,就能讓各國人民心更近、情更深,就能以熠熠生輝的文明光芒,照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日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