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3年中國資源型老工業城市轉型發展指數研討會暨成果發布會上,公布了中國資源型老工業城市轉型綜合表現TOP20,江蘇徐州位居第一名。
這一次的轉型“大考”中,徐州再次以亮眼的表現展現了資源型老工業城市“新貌”。
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推進老工業基地制造業競爭優勢重構,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
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也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一直以來,徐州努力踐行新發展理念,城市涅槃變革,奮力迎來由“弱”到“強”、由“傳統”向“新興”,由“黑”變“綠”的發展逆轉。
工業時代的印記
進了徐州府,先喝二兩土。在一些人的印象中,除了悠久的城建歷史和“淮海戰役”中重要的戰略地位,徐州的過去大多和煤炭資源有關。
作為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工業城市,資源開采、加工無疑在推進城市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煤城”阜新、“錫都”個舊、“鋅都”韶關、“銅都”大治……目前,我國共有120個老工業城市和262個資源型城市,這些因資源而興的城市都曾為我國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作出了歷史性重大貢獻。
數據顯示,早在2019年,全國老工業城市集聚了全國28%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1%的地區生產總值和23%的第二產業增加值。
從徐州來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徐州便依托于得天獨厚的煤、鐵資源優勢及隴海、津浦兩大鐵路干線交匯的交通優勢迅速崛起,煤、鐵兩礦和鋼鐵、焦化、水泥、熱電等行業成為徐州的支柱性產業。在新中國成立后,“百里煤海”徐州累計產煤10億噸,工業結構、百姓生活,皆以煤為源、延展生發。
但與許多煤炭型城市一樣,隨著資源開采量逐漸減少、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徐州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因煤而興,煤盡而衰”成為城市發展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隨后,《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關于支持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十四五”支持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相繼出臺……轉型,逐步成為資源型老工業城市的“主題詞”。
“與其他城市相比,資源型城市雖然能依托資源優勢率先啟動工業化進程,但從很多地區‘資源竭而城衰’的歷史證明來看,資源型老工業城市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及時轉型、走綠色發展道路是必由之路。”中國礦業大學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偉表示,在淮海經濟區的10個城市中,有7個資源型城市和3個老工業城市,區域發展越來越面臨資源瓶頸制約、創新要素供給不足、新老產業接續不暢等挑戰。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全國老工業城市的典型代表,探索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加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轉型發展經驗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008年,國務院確定了第一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在這一信號下,江蘇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的意見》,徐州的轉型發展也就此拉開了大幕。
轉型“大潮”下,徐州匡正發展理念,用創新發展破城市之困、用綠色發展解城市之痛、用開放發展化城市之難,迎來城市重生。
轉型升級中“涅槃重生”
站在轉型十字路口的徐州,并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而是以產業轉型、城市轉型、生態轉型、社會轉型共同架起了徐州轉型發展的“四梁八柱”。
由沉寂而重生,從黑色到綠色,修復“生態瘡疤”是解城市之痛的關鍵,也是徐州最為直觀的變化。
早在1952年,徐州就打響了向荒山進軍的沖鋒號;2010年,徐州全面啟動“二次進軍荒山”綠化工程。“石頭縫”里種出森林城市、經濟林長出了富民碩果,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國森林城市……一張張“綠色”名片,不斷“更新”徐州形象。
除此以外,挖土造田、挖湖造景,徐州推進全域生態修復治理,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計治理采煤塌陷地28.64萬畝、采石宕口100余處。
“城市瘡疤”成了生態亮點,不僅帶來了“綠水青山”,也以此換來了更多建設用地指標,獲取了更多、更長遠的經濟利益,為后續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更多有利思路。
與徐州生態綠化建設共同推進的,還有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
“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產業結構偏重的問題。對此,要健全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加快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增強城市人口和經濟活動承載能力,推動制造業競爭優勢重構,提升區域中心城市發展能級。”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徐州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推動鋼鐵、焦化、水泥、熱電、化工等傳統行業轉型升級,18家鋼企整合為3家大型鋼鐵聯合企業,11家焦化廠整合為3家綜合性焦化企業,62家水泥企業壓減至15家,222家化工企業壓減至71家,24家燃煤電廠壓減至15家。
轉型的“減法”換來了“老字號”高質量發展的“加法”。徐州水泥行業新型干法生產線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焦化行業裝備全部達到國家允許類,全部實現余熱利用……“老字號”走向精細之路,不斷提升城市發展“含金量”。
如果說產業轉型、生態轉型,是徐州作為老工業城市的必答題,那么,以功能品質提升為重點,加快推動城市轉型;以增進民生福祉為追求,加快推動社會轉型則是其連鎖反應,成為徐州經濟社會轉型實踐中的“必答題”。
徐州地處蘇魯豫皖交界,南靠長江經濟帶,北望京津冀,東臨沿海開發,西近中原經濟區,地緣吸引力不容小覷。
隨著被國務院明確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不斷優化城市規劃布局,全力打造“三中心一樞紐一高地”,加快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更高能級城市。
打造“米”字型高鐵樞紐和“億噸大港”;淮海國際博覽中心、大龍湖國際會議中心等一批重大功能性項目建成投用;新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深入開展積水點治理、聚焦“一老一小”健全普惠養老托育體系……徐州以開放的理念、為民的情懷,不斷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塑造發展新格局。
向可持續發展之路進階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
經過不懈探索和多年的努力,如今的徐州已變了模樣:項目建設現場,吊機轟鳴,火光四濺,產業“心臟”有力跳動著;廣袤的原野中,山城相依、山水相連,盡展“一城青山半城湖”的風采;大街小巷里,煙火升騰,彩燈斑斕,“城市脈搏”清晰可見……2022年,徐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457.8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從2012年的11.1:47.8:41.1調整為9.1:42.5:48.4。
一個個場景、一組組數據均在展示著:一個生機勃勃的徐州正闊步而來。而奮進中的徐州,也是利好不斷。
去年7月,徐州獲國務院批復同意以“創新引領資源型地區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8月,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2021年度評估結果公布,8個優秀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城市中徐州躋身前三;而在前些天,中國資源型老工業城市轉型綜合表現TOP20中,徐州更是位居第一名。
“徐州的轉型經驗無疑是積極務實的,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很多正面影響。但老工業城市轉型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也是一項涉及諸多方面的、動態的宏大系統工程,要真正實現城市低碳轉型,徐州還要在經濟社會綜合轉型上繼續下功夫。”高偉說。
如何把“發展藍圖”變成“徐州現實”?《徐州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2022—2024年)》指明了轉型“出關”之路。
徐州提出生態修復與低碳綠色開發、產業轉型與競爭力攀升、就業保障與結構優化、科技創新與支撐能力提升“四大行動”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打造等18項工程,破解可持續發展瓶頸問題,打造新老產業接續發展典范、工礦廢棄地綜合利用典范和城市生態修復典范。
做大做強以工程機械、綠色低碳能源為主導的“343”創新產業集群;加快布局構建“1+3+100”科創平臺體系,深入實施高企“小升高”計劃、創新型企業倍增計劃和“555”引才工程;推進生態修復標志性工程,扎實開展采煤沉陷區綜合整治、采石宕口治理、工業遺留地塊修復……示范區建設為徐州建成在全國有影響、有特色的資源枯竭地區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典范區探路,以向“上”之勢為高質量發展賦能提速。
今天的徐州,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城市,而是一座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宜居新城。未來的徐州,將乘勢而上、馳而不息,繼續擔負起實現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徐州探索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