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照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向全黨提出了“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要求。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服務人民,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是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價值理念的具體體現,彰顯了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人民情懷。只有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才能了解人民所需所求、所憂所盼,才能與人民血脈相連、命運與共。
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是黨的光榮傳統和作風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人民群眾的批評和監督。早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時期就設立了工農通訊員、突擊隊、輕騎隊,目的就是方便人民群眾對蘇維埃的工作進行批評和監督。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第一次明確概括的“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成為我們黨自覺接受人民群眾批評和監督的有力支撐。在著名的“窯洞對”中,針對黃炎培提出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之問,毛澤東同志提出了“讓人民來監督政府”的“民主新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憲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經常保持同群眾的密切聯系,傾聽群眾的意見,接受群眾的監督”,從而使我們黨接受人民群眾批評和監督有了法律依據。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批評和監督逐漸走向制度化、規范化。鄧小平同志一再強調“要有群眾監督制度,讓群眾和黨員監督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隨著黨務、政務、村務公開制度以及基層民主制度、信訪制度、舉報人和證人保護制度等的出臺,中國共產黨人以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自覺的態度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的批評和監督。
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黨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監督,為人民群眾批評和監督提供安全、暢通的渠道,人民群眾批評和監督的廣度、深度、力度都有了顯著提升。順應網絡時代發展新潮流,習近平總書記提倡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好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近幾年,各地積極搭建制度化的“互聯網+群眾路線”智慧平臺,網絡問政、政務微博、書記在線、市長信箱等成為人民群眾批評和監督的“綠色通道”。簡言之,新時代人民群眾批評和監督的渠道更多、效果更好,人民群眾批評和監督的熱情、信心就更高。
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是群眾路線的題中之義
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核心和靈魂,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人民群眾的根本立場和態度以及正確處理與人民群眾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歷史從根本上說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社會變革和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因此,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系、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竭誠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自然要代表和維護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堅守并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這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基本要求,也是由黨的性質決定的。
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指導下形成的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科學回答了黨的一切工作究竟“為了誰”“依靠誰”的根本問題以及黨如何領導群眾的根本方法問題。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正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也是其具體體現。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就是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是“一切為了群眾”的目標導向;就是充分相信群眾,相信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相信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是無窮的,這是“一切依靠群眾”的基本原則;就是全面了解民憂民慮、民難民困、民心民意,積極回應群眾的熱切期盼和訴求,并在此基礎上作出符合人民利益、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科學決策,引導群眾聽黨話、跟黨走,形成建設中國、發展中國的強大偉力,這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初衷所在。
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是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
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中國的人民民主與批評、監督密不可分。一方面,批評、監督需要民主制度的保障,也必須以民主的方式進行;另一方面,民主需要批評、監督,批評和監督是民主真實、有效的前提,也是民主得以實現的具體實踐形式。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有效,要看權力運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人民群眾能否暢通表達利益要求、社會各方面能否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這些都離不開人民批評和監督,離不開黨對人民批評和監督的自覺接受。換言之,批評和監督是權力正確運行的根本保證,是人民民主的重要條件,是體現人民民主廣泛性、真實性的具體環節。由此,發揚人民民主必須與堅持群眾路線緊密聯系起來,突出人民群眾批評和監督的作用。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比^程人民民主是對中國民主特色和優勢的最新概括。全過程人民民主包含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具體現實的民主實踐。顯而易見,民主監督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個重要環節、一種具體實踐,貫穿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的全過程。《中國的民主》白皮書用“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時間上的連續性、內容上的整體性、運行上的協同性、人民參與上的廣泛性和持續性”來概括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特色和優勢。這些特色和優勢的充分彰顯,客觀上呼喚和要求構建起一套有機貫通、相互協調的監督體系,形成配置科學、權責協同、運行高效的監督網,保證權力監督覆蓋每個領域、每個角落。顯然,人民群眾監督就是這個體系和網絡中的一種重要形式。人民群眾監督主體覆蓋全社會,監督內容涉及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監督形式和渠道靈活多樣。從這一意義上說,始終接受人民群眾批評和監督符合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特征和期待,有利于實現全面、全程、全域且有效的監督。
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是自我凈化的重要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增強黨自我凈化能力,根本靠強化黨的自我監督和群眾監督?!睂⑷罕姳O督和黨的自我監督并列為增強黨自我凈化能力的根本方法,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立場的堅持和堅守,是對執政黨建設規律的深刻總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完善權力監督制約機制,以黨內監督為主導,促進各類監督貫通協調,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卑腰h內監督和包括群眾監督在內的其他各類監督統一起來,事實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體現,也是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的基本要求。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是黨在百年奮斗中總結出的一條歷史經驗,是黨永葆青春活力的強大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不能關起門來搞自我革命,而要多聽聽人民群眾意見,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币驗槭ケO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這是一條鐵律,而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其實質是讓權力在人民群眾批評和監督下運行。在社會主義中國,權力來自人民,也應該服務人民。而權力是否真正用來為人民服務,感受最直接、最有發言權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權力腐敗的惡劣影響,感受最真切的也是最廣大人民群眾。只有以海納百川的姿態、開放包容的胸懷,敞開大門接受人民群眾的批評和監督,我們黨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幫助,才能解決權力濫用、以權謀私的問題。
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是黨員干部的必備素養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重點加強對高級干部、各級主要領導干部的監督”。由于領導干部是“關鍵少數”,因而更需要聽取來自方方面面的意見,更需要接受人民群眾的批評和監督。始終接受人民群眾的批評和監督,要求領導干部具備廣開言路、聞過則喜的自覺態度和自我修養,具備虛心接受、知錯就改的寬廣胸襟和容人之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群眾愿意積極批評和監督,而領導干部態度冷漠、不予回應,那就會挫傷群眾的積極性”。鄧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比嗣袢罕娂w“失語”的結果必然是領導干部掌握情況的“失真”,是黨群、干群的“失聯”,是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的惡化,黨的事業也會因此而失去根基。故而,作為領導干部,不能害怕人民群眾的批評和監督,更不能只允許人民群眾發出贊嘆聲、表揚聲,而是要習慣在人民群眾批評和監督下開展工作,要鼓勵、引導人民從批評、監督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要為人民群眾批評和監督創造便捷、通暢、安全的渠道。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7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