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大強’江蘇人一般不太用。”不少人用“蘇大強”來形容江蘇的經濟,對此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首度在節目中回應這一“愛稱”。他說:“我認為其中透露著對江蘇的喜愛,同時更多是期待。經濟上要強、百姓要富、環境要美、社會文明程度要高。”
9月16日晚,央視財經頻道《對話》欄目“經濟新擔當”系列節目來到了江蘇,本期《對話》特別邀請了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
△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
“蘇大強”究竟有多強?又是為何這么強?在長達50多分鐘的節目里,江蘇省委書記帶著省有關廳局、眾多重量級企業家和專家學者們,一起打開“江蘇制造”的密碼。
“老王牌”如何煥發“新活力”?
節目一開場,主持人陳偉鴻就點出了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4.9萬億、3556億、795個”。這三個數字對應的是:2022年江蘇工業增加值4.9萬億元、2023年上半年GDP增量3556億元、江蘇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795個。
“這三個數字所代表的指標,江蘇都是在全國排名第一的。”主持人陳偉鴻說。
這樣的成績自然不是一朝一夕間取得的,而是得益于江蘇堅實的實體經濟基礎。信長星坦言,8個月的一線調研,確實感受到江蘇作為制造大省和工業強省名不虛傳。“家底厚實、新的支撐強、營商環境好,”信長星這樣評價。
其中,傳統產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實際上,在江蘇的規上工業中,傳統產業的營收占比超過六成、利潤超過五成,并且提供了工業門類七成以上的就業崗位。
“這是老家底,不能丟。”信長星如是說。
盛虹集團就是一個從傳統紡織產業起家的民營企業。盛虹控股集團董事長繆漢根在節目中說道,盛虹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把傳統產業做精做透;第二階段,往產業鏈上游走,邁向高端產業鏈的發展之路。
△盛虹控股集團董事長繆漢根
據南京南鋼鋼鐵聯合有限公司董事長黃一新介紹,如今到南鋼就仿佛走進了一個公園,它是國家級3A旅游景區、全國工業旅游示范基地。“當你走進鋼廠的生產一線,基本上看不到什么操作工人,因為他們都搬到了幾公里之外的智慧運營中心去上班,崗位身份也由藍領變成了白領。”
△南京南鋼鋼鐵聯合有限公司董事長黃一新
近年來,盛虹聚焦“新能源、高性能新材料、綠色低碳”三大方向,在功能纖維、低碳新材料多個方面創造了多項紀錄和零的突破,在多個技術領域做到了全國乃至全球第一。同樣,南鋼研發投入保持3%以上,建立了國際級、國家級等高端研發平臺37個,先后投入160億元,搭建了新材料、新智造、新能環、新互聯等五大高端產業板塊。
除了像盛虹和南鋼這樣實力、自主性強的企業可以實現自我變革,對于部分想改卻難改的中小企業,政府則出面進行了引導。信長星表示,今年江蘇拿出12億元,支持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
傳統產業怎樣才能更好地煥發活力?“第一步要苦練內功,搞技術創新、打造殺手锏,這是最根本的;第二步要數字賦能,插上數字化的翅膀;第三步要拓展市場,面向國內市場,同時要走向國際市場。”信長星總結道。
企業家們究竟看重江蘇什么?
近期的江蘇,頻繁出現一個關鍵詞——“1650”。所謂“1650”,指的是江蘇省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重點產業鏈。
“每個產業鏈選出5個左右的鏈主、準鏈主,再配以20家骨干企業、100家左右重點企業。其中,鏈主企業要像‘頭馬’一樣,起到‘探路、引領、守護’的作用,引領整個產業鏈協同創新。”信長星指出,被選為鏈主、準鏈主,一定別把它當帽子,要當作一份責任。
徐工集團董事長楊東升作為企業代表之一,圍繞傳統制造業鏈主作用如何發揮,給出了徐工答案。楊東升介紹:“在全省‘1650’這50條產業鏈里,徐工是工程機械產業鏈的鏈主,帶領全省上下游1440多家供應鏈企業。”
△徐工集團董事長楊東升
如何與上下游的產業鏈完成協同創新?楊東升以手上的“黑匣子”舉例,“這個相當于我們工程機械上的大腦,我們成立研發機構,聯合產業鏈上游的一些軟硬件供應商,聯合研發的創新實踐。”
恒立液壓就是配合鏈主的企業之一。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汪立平表示,傳統制造業鏈主與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是相互依存的。“我們主要是配合鏈主所提出的要求,研發核心技術的產品。”
△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汪立平
這樣的一套“組合拳”便能加快眾企業在關鍵技術、關鍵部件上的突破。
節目中,信長星還說,像恒立這樣的企業,自己也跑過不少。“你在廠門口一看,你不知道它是干啥的,但進去了以后發現它不得了,都有獨門絕技。”
信長星曾讓工信部門做了個統計,這些“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七成以上在細分市場領域深耕10年以上,五成以上參加過行業標準制定,三成以上承擔過省級以上重點項目,企業哪怕再小都有一個專利墻。
今年5月31日,江蘇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信長星回憶當時問中國商飛他們選擇江蘇是看好什么,對方的回答就是“配套能力強”。“一個園區可能就是一個產業鏈,有的上下樓可能就是產業的上下游。”信長星說。
未來賽道已開啟,江蘇將如何布局?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
信長星在節目中表示,江蘇將聚焦五個產業,力爭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在此基礎上,再打造十個左右國內領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形成集聚發展的強磁力場。
“像未來網絡通信、前沿新材料、深海的開發等,這些江蘇都有比較好的基礎。一旦產業風口到來,江蘇必須在這些賽道上有一席之地,要有新作為、新貢獻。”信長星說。
得益于深厚的制造業優勢,江蘇已經實現了一些世界級難題的攻克。
“我是做新材料、高新材料碳纖維的,這是個世界級的工業生產的難題,我們是國內第一個把高強碳纖維這個技術拿下來的。”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良表示,江蘇做碳纖維有很多得天獨厚的地方:工業生產基礎好、科技攻關能力強,還是科研大學及科技人員的集中地。
△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良
生物醫藥產業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最具有成長性、最能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的支柱產業之一。江蘇其實也早早布局了相關領域。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沈覓表示,蘇州工業園區2006年就決定把生物醫藥產業作為園區未來發展的重點新興戰略產業來培育。
△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沈覓
信達生物就是園區中的一家代表企業。“我是浙江人,來江蘇創業。”信達生物制藥集團董事長俞德超回憶,2012年中國單克隆抗體的藥物只有7款,且大部分是進口的,價格比原產地美國要高30%。但10年后,現在中國有100多款單克隆抗體藥物。
△信達生物制藥集團董事長俞德超
“其中比如腫瘤治療,最有效的一類藥叫腫瘤免疫治療,美國一年的治療費是120萬人民幣,那中國(納入)醫保以后,費用只有3萬-4萬人民幣,只有美國的1/30到1/40。這個產業我們江蘇是走在前面的。”俞德超說。
“江蘇制造”的強國密碼究竟是什么?
“今天我們節目一直期待著,能夠通過不斷地對話,來尋找‘江蘇制造’的強國密碼,這個密碼應該是什么呢?”主持人向信長星拋出了問題。
信長星笑了,坦言道:“我倒覺得沒有什么密碼,都是擺在明處的東西。”不過若一定說有什么密碼的話,信長星認為,江蘇擁有三類不可或缺的“人群”——第一是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家隊伍,第二是科技研發人員,第三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他們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把他們凝聚在一起,共同致力于打造制造強省。”信長星說,只要大家齊心協力,他相信江蘇作為制造強省一定會越來越強。
在節目的最后,信長星發出誠摯的邀請:“我們真誠地歡迎有擔當、有情懷的企業家投資江蘇,我們共創未來。”
現代快報+記者 龍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