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語
當龍舟槳聲激起水面浪花,當艾草香囊掛上街頭巷尾,當一鍋鍋粽子蒸騰出人間煙火氣……隨著端午臨近,傳統民俗正以鮮活姿態撬動消費熱潮,讓“端午經濟”如龍舟競渡般破浪前行,在傳承與創新中劃向繁花深處。
龍舟競渡,文化IP激起消費“熱浪”。5月24日,2025粵港澳大灣區茅洲河龍舟賽鳴槍開槳,岸邊游客的歡呼聲與鼓點共振。同日,浙江嘉興桐鄉的京杭大運河畔,魚燈表演、運河鼓舞與龍舟賽同臺,游客既能感受非遺魅力,又能打卡宋韻集市、品味長桌宴。鼓聲雷動、龍舟競渡,全國各地進入“龍舟時間”。這不僅是千年民俗的延續,更是一場“文化+體育+旅游”的盛宴。從各具特色的龍舟文化不斷創新發展,到“南舟北移”的熱度輻射;從龍舟制作、出口,到非遺市集、文旅消費的引爆。各地持續擦亮自身的龍舟賽事IP,“龍舟經濟”激起消費“熱浪”。一條龍舟劃出一條傳統文化IP的現代轉化之路,它讓歷史“活起來”,更讓流量變“留量”。
粽子江湖,從舌尖美味到經濟爆點。鮮甜軟糯的紅豆粽、油潤可口的蛋黃肉粽、晶瑩透亮的堿水粽……端午未至,粽子市場已“刀光劍影”,各路“粽星”爭奇斗艷。除了傳統的口味,如今咸甜之爭已不足以涵蓋粽子的“黨派之爭”,口味創新使得粽子市場更顯“內卷”。老字號推出低糖低脂款迎合健康風潮,新品牌玩轉榴蓮粽、螺螄粉粽等獵奇口味,禮盒裝甚至跨界聯名國潮IP。中國數據研究中心白皮書揭示:2024年粽子市場規模首破百億,產量同比增8%。這背后是產業鏈的全面升級,從粽葉產業化生產到品牌粽子流水線包制,從現包現買吃口熱乎的到冷鏈物流的“次日達”保障,一顆粽子串聯起鄉村振興與消費升級的雙向奔赴。粽子里包裹的不僅有傳統文化,也有著舌尖上的鄉愁,將土特產賣出文化溫度,讓產業增值與情感聯結同頻共振,成為端午節粽子熱賣的流量密碼。
文旅融合,傳統節慶解鎖“新玩法”。當龍舟賽遇見非遺工坊,當香囊制作碰撞劇本殺,新消費、新場景、新玩法打開端午文旅新空間。云南昌寧的茶山里,游客能親手包制“茶葉粽”,聆聽茶馬古道故事;浙江烏鎮的夜游項目中,AR技術讓白娘子“穿越”送艾草香囊。2024年端午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合計1.1億人次,同比增長6.3%;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403.5億元,同比增長8.1%。非遺體驗、手作課程、AR體驗、特色旅拍……端午文旅進入深度文旅模式,這破解了同質化競爭困局,也讓“詩與遠方”變得可觸可感。
從龍舟槳聲到粽子熱氣,從非遺工坊到文旅新場景,“端午經濟”的澎湃活力,正源于對傳統的創新詮釋。文化化作可體驗、可消費、可傳播的生活方式,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端午經濟的繁榮,更是中華文明在時代浪潮中“爭渡”的生命力。或許正如那奮力向前的龍舟——唯有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惠民,才能讓傳統文化之舟,載著百姓的美好生活,駛向更廣闊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