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500多個春秋的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期間,來到龍門石窟察看石窟整體布局風貌和代表性窟龕、造像,同現場的文物保護工作者親切交流。他強調,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這一重要論述為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指明了方向。
從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到紫禁城的金碧輝煌,從良渚玉器的神秘紋飾到泉州宋元商港的千年海絲印記,散落在中華大地上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價值觀念、精神標識。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在數字化浪潮與全球化語境下,如何讓文化遺產“活”在當下、“火”向未來?我們當擔負守護之責、賡續傳承之脈、開拓傳播之行,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
以科技賦能守護,為文物穿上“數字鎧甲”。面對自然侵蝕、人為破壞等挑戰,要做好文化遺產保護、留住歷史的“原真性”,既需秉持敬畏之心與歷史擔當,更需構建以現代科技賦能的系統性保護策略,為文化遺產保護構筑數字屏障。敦煌研究院開設“數字敦煌”平臺,公眾在家亦可“云游”莫高窟,數字化留存讓不可移動的遺產“永駐云端”;故宮博物院部署傳感器,對古建筑進行實時監測預警,預防性保護讓風險防范走在損壞之前;三星堆遺址新出土文物融合數字虛擬修復技術,“考古+科技”,讓埋藏三千多年的文物實現“數字重生”……數字技術的迭代革新,為文化遺產保護注入“科技之翼”,使塵封千年的歷史瑰寶突破時空桎梏,在虛實交融中重煥新生。
以實踐激活傳承,讓文化基因“代代相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文化遺產不應止步于博物館的靜態封存,更需要融入當代生活,通過動態活化與社會參與實現創新傳承。江蘇蘇州開設非遺課堂,將緙絲、蘇繡等非遺技藝帶進校園,于學子心田點燃文化星火;浙江東陽木雕大師黃小明開設“非遺工坊”,簽約百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培養傳承破解“人亡技失”困局;安徽西遞創新旅游發展,實現古村落保護開發利用三贏格局,“以用促保”讓遺產“扎根鄉土”。文化遺產的傳承之道,既需守住歷史根脈,更要激活當代活力。唯有讓文化遺產走出展柜、走進生活,才能真正實現從“被動保存”到“主動傳承”的質變。
以創新驅動傳播,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興盛,必然伴隨著文化傳播力、文明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從故宮博物院走紅的爆款文創IP“故宮貓”到河南春晚驚艷全場的《唐宮夜宴》,從洛陽龍門石窟打造的沉浸式全息元宇宙場景到“敦煌詩巾”小程序研發的用戶DIY絲巾通道……新奇的創意、趣味的設計、華美的場景等以“年輕化語法”“世界性語言”正重構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敘事。五千多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軔于中國古代,系統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歷時性變遷,是世界了解中國、讀懂中國的重要窗口。持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敘事化表達,有助于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更好地向世界全面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促進世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程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