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潤民心,數字贏未來。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到“十四五”時期末,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到2035年,建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實現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凝神聚氣,夯實文化自信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傳承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無論是開天辟地的神化傳說,還是氣壯山河的歷史故事,無論是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還是燦若星河的詩詞歌賦,無論是世代相傳的民間習俗,還是因地制宜的中華美食,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凝心聚力、化繁為簡,支撐起連綿不絕的中華文明。置身網絡時代,輕觸指尖縱覽人間萬象,輕點鼠標跨越千山萬水,10億多中國網民對網絡文化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傳播中華文化進而厚實文化自信也應順勢駛入“快車道”。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八項重點任務,無論是“建庫”還是“成網”,無論是“搭臺”還是“入網”……目的都是讓中華文化各種載體“軟硬兼施”“水乳交融”,讓優質文化產品觸手可及。
強筋壯骨,增強文化傳承力量。無論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還是協和萬邦的國際觀,無論是和而不同的社會觀,還是人心和善的道德觀,中華文化歷久而彌堅,生機勃發、韌性十足。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鑄魂補鈣正當其時,強筋壯骨責無旁貸。文化潤物無聲,網絡包羅萬象。按照“兩步走”的戰略,把地理位置分散、承載載體不同、表現形式迥異的中華文化數字化,打通“任督二脈”,實現數據采集加工、交易分發、傳輸存儲及數據治理標準化,功在當今、利在千秋,億萬網友的共同精神家園將更加豐富多彩,弘揚中華文化、延續中華文明必將行穩致遠。
活血美顏,創新文化傳播途徑。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于內容。“酒香也怕巷子深”,優秀中華傳統文化需要網絡的“放大鏡”和“倍增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離開了中華文化搞網絡文化建設就丟失了“靈魂”和“意境”。三星堆遺址和宋代古沉船“南海一號”等考古發掘全網關注,《唐宮夜宴》和傳統節日“奇妙游”等節目驚艷網友,《典籍里的中國》和《經典詠流傳》等節目極具網絡熱度……只要能“強體驗”“增供給”,數字化文化消費市場前景廣闊。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真心實意弘揚中華文化的企業和個人,既能收獲“口碑”也能收獲“票房”。“轉瞬之間”可見“上下五千年”,“方寸之間”可融“東西南北中”。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硬核”功能引人入勝,更多優質文化產品令人期待。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讓中華文化搭乘網絡時代的快車,進一步長志氣、壯骨氣、增底氣,文化強國可期,民族復興在望!(湯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