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田野間,麥穗收盡,稻秧登場,旱地耕過,灌作水田,播下種子,耕耘田地,不負“夏爭時”。“三農”向好,全局主動。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糧食總產量多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通過不斷深耕良種技術、保護耕地紅線、推進智能技術,真正為現代化農業發展賦予了內生動力,真正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到位,真正讓“中國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開出“種業良方”,用“中國種”育出豐收“中國糧”。“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國之脊梁袁老曾說,“一粒糧食可以救一個國家”。作為產糧大國亦是用種大國,種子的安全直接關系到了糧食的安全,可以說,這些年來我國糧食單產取得的大幅提升,很大程度都歸功于品種改良。邁向未來,我國水稻、小麥兩大作物種子雖已實現了百分百自給,但大豆、玉米受育種和栽培影響,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加快良種攻關、開發突破品種就顯得更為重要和必須。廣大科技工作者當用心開出“種業良方”,主動弘揚袁隆平等老一輩科學家匠心耕耘、艱苦奮斗的精神,真正將拳拳報國心具象為粒粒“好種子”,從而用“中國種”育出“中國糧”,讓奔涌的“種子之源”激活糧食的“產量之泉”。
堅持“耕地良方”,將“撂荒田”變成高產“示范田”。“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根”,種子撒下土、無根不結果,只有“土肥水沃”才能換來“苗壯蕾多”、“碩果累累”,如何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因地制宜建設高質量標準農田,是當今時代必須作答、必須答好的課題。各地區要堅持“耕地良方”,要用心做好“加減法”,在因需施加拒絕濫用中,不斷減少除草劑、殺蟲劑、農藥、化肥等各類化學品的灑放,同時加快提升農民生產水平和“保土”意識、加大防范水土流失的管理力度、加強保護優質良田的政策資源支持,真正在多措并舉中讓土地“肥起來、綠起來、厚起來”,從而確保耕地管理高質效、耕地數量不減少,讓一塊塊“望天田”、“撂荒田”變成高產“示范田”。
研發“技術良方”,以“創新力”煥活農業“發展力”。“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勝”。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和現代技術的廣泛運用,放眼全國各地,早已從“手拿鋤頭、背扛籮筐”變成了“自動播種、機械收割”,從“人工管理、人工觀測”變成了“智能監控、數據分析”,一項項前沿技術的落地,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能,更有效防范了各類風險,筑起了保護農業發展的堅實防線。長期的實踐證明,在耕地總量穩定、種業發展良好的情況下,要想推進糧食生產標準化、規模化水平,必須依靠“創新”來支撐。在未來,我們將繼續“向科技要糧”,真正花心思、花精力、花資金來研發“技術良方”,進一步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農情監測智能化、農田管理標準化,真正以澎湃“創新力”煥活農業“發展力”,為端牢“中國飯碗”注入“科技芯”。
“倉廩實,天下安。”端穩“中國碗”,裝滿“中國糧”,關鍵在農民,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穩住糧食安全“壓艙石”,把“中國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就有了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信心和底氣,“中國號”巨輪定能行穩致遠、破浪前行。(袁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