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系統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重大成就、重大變革,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之一。只有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才能使得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不斷強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中國式現代化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形成施之長遠的長效機制。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堅持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貫穿于發展之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一理念深刻闡明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硬道理。積極探索和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加快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讓綠水青山顏值更高、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普惠民生福祉。“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成為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是我們黨的宗旨所在、使命所在、責任所在。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讓群眾持續感受到變化、不斷增強信心。
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然而個人利益、暫時利益、局部利益等因素誘惑,限于生產生活方式、個人價值理念等實際認識,總有人鋌而走險去觸碰紅線底線,以破壞生態環境的公益利益攫取滿足私欲的個人利益。因此必須在法律和制度建設方面加強監督、強化執行,推動人民群眾以保護自身的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守好共同的家園。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只要我們從現在綠色出行開始,就一定能打牢綠色底線,描繪出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以綠色升溫繪就美麗中國的新時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