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消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江蘇省系列活動將于6月10日正式啟動。活動期間,全省各地線上線下將舉辦1041項宣傳展示活動,其中非遺活動607項,文物活動434項,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可盡享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共享文物非遺保護最新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和文物,講好非遺和文物保護江蘇故事,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意義非凡。
樹高千尺有根,水流萬里有源。非遺和文物是千萬年來中華民族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遺物和遺跡,是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和智慧結晶,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重要遺產,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江蘇省是著名的“非遺大省”,坐擁非遺項目三千多個,秦淮彩燈、蘇繡、宜興紫砂壺等聞名世界,昆曲、蘇州宋錦、南京云錦織造等更是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錄。在文物方面,僅南京博物院便擁有各類文物藏品43萬余件。這些非遺項目和文物在波瀾跌宕的歷史長河中,始終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繪就了一幅燦爛耀眼、舉世矚目的中華文化長卷。
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江蘇行動方案》,研究制定關于加強“非遺”保護工作、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等系列政策文件;設立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廳機關增設考古管理處;全面推行考古前置改革,在全省啟動實施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多年來,江蘇在非遺和文物保護領域深耕細作,積極開展“非遺”研究,舉辦了大量關于“非遺”高層次論壇,涌現了大批理論成果,編撰和出版了《江蘇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覽》《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覽》《江蘇省文化遺產志》等一大批書籍,還探索出“非遺資源+文化創意”融合發展的江蘇經驗,為文化保護筑起了一道道堅固的 “防火墻”,為文化傳承打通了一條條通暢的“毛細血管”。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江蘇以非遺工坊、老字號為重點,邀請省內各設區市、長三角地區非遺精品項目和鄉村振興項目以及研培計劃成果項目等86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共3892件非遺作品參展。除了宣傳展示活動場次、參展作品數量創新高,參展范圍相比往年也更廣泛,浙江、上海、安徽的絲綢畫繢、榫卯技藝、宣筆制作技藝等10個長三角地區非遺代表性項目受邀參展。展品越多,震撼愈強,自信更足。今天,我們觀看非遺項目、參觀歷史文物,感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植根于我們心間、融入我們血脈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將進一步覺醒、壯大,不斷增強我們的志氣、骨氣、底氣,蓄積自信、自立、自強的強大能量,激勵我們以更強的自立自強精神和接續奮斗的勇氣,書寫再創中華文明新輝煌。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傳承和保護好蘊含著豐富中華文化的非遺和文物,既是保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也將為激勵中華兒女傳承文化、賡續文明提供不竭動力。(成蹊)